我曾經問過自己,工程師的未來在哪里?其實很多涉及到職業發展的路途的時候,總是能讓年輕的,不太年輕的,甚至有些年長的工程師們一起趕到困惑。因為大家似乎看到工程師等于技術+略有些僵的頭腦+“農民式”的老實本分和沉默寡言,而這些在國內就等于沒有前途。至少似乎在我以前看到的情況是這樣的,經過了一些事情,接觸了一些人。當我再次拿起DRE設計發布工程師(Design Release Engineer)的Skills列表的時候,我還是感懷很多的。挑一些內容與大家交流一下,總的而言工程師總的評價可分為三個方面: 1. 職業與技術的知識; 2. 工作的方法與管理; 3. 個人的人際與社交。 初看可能與工程師差的有些多,不過細細說來就比較有意思了。 技術方面的知識 工程師的職位其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的地方其實鼓勵你去做一些相近領域的嘗試。因此對工程師而言其對某一個方面的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的產品的知識是必不可缺的。甚至覆蓋這方面更為基礎的理論知識,諸如對汽車電子方面的電氣電子理論知識,乃至更為基礎的數學、材料、物理、化學知識是一個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在制造業內發展,還需要了解開發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建模,仿真與驗證的內容,產品的制造流程等內容。 對于汽車相關的產業而言,基本的工程和系統知識(做汽車的得知道汽車整車的構造,會開車;做消費電子的得玩各種數碼產品),行業內的公司與相應的品牌(比如汽車行業內諸多的集團與品牌)、行業、國家、國際的標準都需要心中有數。 這里其實有點類似與袁兄聊天時候的一些內容,博文與有同行者不孤單中敘述的。只不過從現在的產品,向下抽象的基礎的知識,向上就是系統和結構化的知識。 方法方面 這個方面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在無計算機不工作的時代,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軟件來輔助我們工作,首先這些軟件就是我們需要首先克服的(最為典型的是 office)。另外一個方面的內容,是思考的能力。對于工程師而言,需要有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分析能力,運用結構化和原理化的工作方法,對新的技術有著良好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果某些工程師,是對內對外的接口,既需要面對客戶有時候也需要面對供應商,還要面對內部的其他部門的同事;那么他就得把項目管理和規劃,時間管理,質量管理,商務管理,技術管理這些提高工作與溝通效率方法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很多時候需要對于成本和質量高度敏感,以平衡兩者的關系。事實上,有一類知識是比較受忽視的。主要是變更管理,發布管理與流程知識方面的內容。當然有一個良好的系統支持下,做這些工作會比較輕松。 在方法層面,工程師與所處的公司是相互影響的。無法適應公司慣性的工程師是很難生存下去的,可以想見棱角分明的xdjm可能會被某些潛在的文化磨得“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法,還是特別重要與關鍵的。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定下心來去學習一些相對完善和成功的方法。(注意,一旦一個公司形成了某種長期的積累,你會發現其冗余的地方很多,想要了解其全貌的難度相當高,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與一定的契機才能體會出來) 人際/社交的個人特質方面 我真真切切的感覺到,如果工程師不具備一定的人際與社交能力,完善自己的性格和特質,是很難完成系統的工作的。而系統的工作,則是工程師的職業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這里的系統是指在一個較大的范圍,用較多的資源(內部與外部)完成一些重要的系統工作。 這方面首當其中的便是在團隊中工作的情況,通俗一點說是團隊精神。我們需要與人一起合作,可以是本部門/他部門,甚至是供應商或者是客戶,在這個過程中既考慮個人的交流溝通的能力,也考驗其溝通的意愿。面對同一個事情,需要有處理沖突的能力,也需要有同理心(這兩個需要工程師具備表述修辭的能力,從而使得本身的說法帶有說服力,并且在該做決策的時候有承擔的勇氣與魄力),將合作控制在有序和可控的范圍內(通俗一點說,即使有豬一樣的隊友+神一樣的客戶,我們也得負重前行)。面對越來越流行的分包工作,我們可能需要有些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在特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快速掌握要點的能力(信息和變革快速的時代的必備技能)與開放不斷學習的態度。這方面的東東還有很多,我暫時體會不過來。 晚上與巖兄聊了會天,單一的職位,比如硬件工程師這樣的職位,你可以做5年,也可以做10年。但是10年以后,工程師所擔任的工作內容重點與職責可能會與當初有很大的變化。幾乎沒有工程師愿意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里面,干同樣的一件事情。在工作中學習,學會與人一起工作,學會使用更多的資源去完成較大的目標,這也是工程師職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我的印度Boss一直很強調著個人的職業規劃與自我培訓規劃,大概是鼓勵我們去思考一些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