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于慧 來源:DeepTech深科技(ID:mit-tr) 剛宣布10納米制程又跳票、將延后至2019年量產的英特爾又有了震撼消息。近來業界持續傳出,過去幾個月以來,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接單大踩剎車——這讓業界大惑不解:“英特爾是不想玩晶圓代工了嗎?” 事實上,這并不是英特爾第一次降低或者是淡出晶圓代工業務,過去英特爾就曾有過類似的前例,在自有產品出貨產能需求吃緊時,就策略性的降低晶圓代工業務訂單。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明顯與過去不同。 因為,過去幾個月來,英特爾重心明顯轉向為內部自有產品生產制造,而持續減少對外承接晶圓代工訂單,其中有多個跡象都指向,英特爾將可能逐步淡出全球晶圓代工業務,而這對于全球產業而言無疑又是一枚超級重磅炸彈。 而若英特爾真的淡出、甚或是退出晶圓代工業務,許多人或許第一個會想到受益的對象就是臺積電,但在DT君看來,三星或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由此所牽動的巨大轉折,絕對是國內半導體企業必須全神貫注緊盯的重點。 若英特爾真的逐步淡出代工市場,原本臺積電、英特爾、三星三強鼎立局面將演變為雙雄對決,國內企業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必須盡快增強自身實力、急起直追,才能在這一場行業板塊騰挪中,抓住向上遞補空缺的機會。 處理器安全漏洞問題、10納米制程多次跳票,英特爾頻遇瓶頸 英特爾正值多事之秋,除了爆發處理器安全漏洞問題,最新一代的10納米制程進度也一再推遲,距離2014年上一代14納米的推出,已經是4年前的事,對比主要競爭對手臺積電、三星都已經進入7納米肉搏戰,這對一向自傲于全球半導體霸主、且技術至少領先競爭對手3年的英特爾而言,這顯然是極不尋常的瓶頸關卡。 三年前才敲鑼打鼓要重返晶圓代工產業的英特爾,一度讓臺積電將英特爾、三星兩大勁敵比喻為“七百磅大猩猩”,不過,這一切有了峰回路轉的改變。英特爾從今年初起,就大幅減少對外的晶圓代工接單,然這是暫時性的淡出?或是永久性的決定?目前沒有答案。 在半導體領域叱咤風云半個世紀的英特爾,為何花了十年的時間進軍晶圓代工市場,到頭來最終卻可能只是一場夢?DT君認為有兩大因素值得關注。 近因是制程技術一直延遲的拖累。英特爾日前才宣布10納米要延到2019年,距離上一代14納米的推出,已經是4年前的事,這個產業最慢也是平均兩年推進一個制程代次,英特爾這次的技術遲到的太夸張。 雖然英特爾曾經公告宣示,其14納米相當于競爭對手的10納米,臺積電16納米以晶體管線寬來看實際上是19納米、7納米等同于英特爾13納米,然無論如何,今日三星和臺積電都已經要量產7納米,且往日英特爾都是以技術領先對手3年的距離為自豪,這次,英特爾的技術瓶頸,越來越難解釋得過去。 英特爾10納米良率無法解決,導致現有14納米和22納米產能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連產能都不夠,怎么幫去接外部客戶的代工生意? 再者,日前英特爾爆出重大的處理器安全漏洞問題,美國計算機網絡危機處理中心甚至建議用戶最好換掉受影響的處理器,這可能讓未來幾年有一波換機潮發生,英特爾在主業處理器業務上,光生產自己的產品都可能做不完了,哪還有閑情逸致去接代工訂單。 缺乏服務意識的文化,注定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十年一場空 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無法成功的遠因,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一語道破。他分析,英特爾做自己的產品(處理器)非常厲害,但晶圓代工是要幫別人做產品,必須要有服務別人的精神和文化,但英特爾只會服務自己,不會服務別人。 行業內人士分析,英特爾在半導體領域一向位居霸主的地位,無論是技術、產品皆然,在計算機時代就橫掃千軍,不把AMD逼到絕境,也只是想免除一些反壟斷的疑慮,不然根本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因此心態一直很自傲。 當銷售自己的產品時,“自信”是一種加分,但做代工卻必須是常常要彎下腰來,期望別人來使用自家的代工產能、技術,要服務別人、滿足客戶需求,這點,是英特爾的最大弱項。 偏偏,主導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人,都是老英特爾出身,骨子里有著與生俱來的傲氣,講白了,就是根本不懂晶圓代工的真正內涵,講更清楚一點,就是英特爾根本沒有找對人來主導晶圓代工業務,所以不會成功。 像英特爾這般自信的強者,自然也不會愿意向外借將,因此,向來只聽到臺積電會重用英特爾的人才以學習其專長,但以英特爾高高在上的姿態,是不會主動挖臺積電的人來學習晶圓代工業務的奧妙。 不過,或許是英特爾最近真的遇到太多挑戰,日前也開始挖角其他大廠的人才,找來曾經在AMD任職、2016年跳槽到特斯拉的JimKeller,行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好的開始,未來英特爾有機會大量起用外部人才,進一步為公司換血、加速新陳代謝。 其實,英特爾開放晶圓代工業務是在2008年,但這十年來,一直把該業務當成副業來經營,或是當成自己處理器主業的調節緩沖,對英特爾而言,晶圓代工或許有其策略重要性,但卻始終不被認為是主要核心,而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心態上的差異,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都沒有太好的表現。一直到3年前,英特爾再度大張旗鼓宣布要認真進軍晶圓代工領域。 英特爾與展訊合作兩顆14納米曾轟動一時,LG卻被害慘? 英特爾究竟有哪些晶圓代工客戶?其最大的盟友,當屬紫光集團旗下的展訊,以及韓國手機大廠LG。 英特爾在過去兩年間,陸續與展訊合作兩顆14納米制程的產品,這項結盟被視為是英特爾進軍亞洲晶圓代工領域的重要一役,也是展訊進軍高端產品的試金石,而在此其中,也因為英特爾在先前就已投資展訊,以此結盟助攻打群架的用意相當明顯。 若提到英特爾10納米一再跳票有哪些受害者,就不得不提LG了。LG的10納米手機處理器最后選擇和英特爾合作,不但投入巨資,且一耗就是兩年,但因為英特爾的10納米一直跳票,最后LG資金燒完,只好放棄該計劃,讓LG的自制處理器部門元氣大傷。 另外,英特爾的晶圓代工客戶還有FPGA供應商Achronix,以及已經被英特爾收購的FPGA大廠Altera等。 英特爾雖然大幅減少晶圓代工客戶的接單,但仍是持續承接自己內部和集團內的產品,如基頻芯片等,然這策略,卻間接影響了臺積電。 英特爾和臺積電雖然在晶圓代工領域是競爭對手,但英特爾也是臺積電的大客戶之一,像是英特爾自己的基頻芯片就是由臺積電操刀生產,這點關系非常微妙,英特爾自己有技術、有產能,但有些產品仍是要交給競爭對手生產。 英特爾若淡出晶圓代工版圖,長期最大受益者是三星而非臺積電 英特爾若退出晶圓代工領域,短期來看受益者是臺積電和三星,從三強廝殺變成兩者對峙,然長期來看,這局面恐讓三星在晶圓代工領域有做大的機會,進而強化全球半導體領域的實力,不利于臺積電。 然而,最苦不堪言的,絕對是許多芯片設計公司,未來要面臨高端制程的供應商越來越少、議價能力越來越低的窘境,更痛苦的是,許多芯片設計公司可能要被迫去找三星合作。 稍具規模的芯片設計公司除了主要的晶圓代工廠,一定會找尋第二供應商,通常主要的晶圓代工廠都是臺積電,以往第二供應商的角色是聯電,但聯電已經不拼高端制程,因此這幾年由三星、英特爾、GlobalFoundries遞補上第二供應商角色。 想想看,全球僅存的高端制程供應商除了臺積電,就只剩下三星、英特爾、GlobalFoundries可供應,現在英特爾不玩了,GlobalFoundries又常常政策變來變去讓客戶擔心,唯一有技術、有產能、有制程的代工廠只剩下三星,客戶最后可能都迫于無奈非去韓國投片不可,這等于是讓許多芯片廠進退兩難。 再者,英特爾、GlobalFoundries這兩家半導體大廠,經營晶圓代工領域的心態,是不會想要搶龍頭的。因為對英特爾來說,主力業務還是自家的處理器產品,晶圓代工業務是挑客戶,只找特定的策略性合作對象,而GlobalFoundries之所以不想搶龍頭,其實與想不想沒有關系,而是因為先天實力上的差距。 但三星不一樣,三星是一家做什么都要拼第一的企業,不論內存、閃存、面板、手機、電視全部都是以成為世界第一為目標,因此,誰會相信三星大張旗鼓揮軍晶圓代工產業,會甘心居于臺積電之后。 但當英特爾也淡出晶圓代工領域后,等于是許多客戶又少了一個高端技術的供應商,最后都被迫去找三星做代工,因此,該局面短期利于臺積電、三星兩家,然長期而言,只會有利于三星問鼎全球半導體龍頭,對臺積電是不利的。 國內半導體公司必須盡快提升實力,才能掌握機會往上遞補空缺版圖 但這對國內半導體公司而言,是一個契機。眼前戰況是,機會在眼前、未來眾多客戶需要代工技術和產能,國內的半導體廠更須盡快急起直追,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唯有不斷提升自身實力,讓自己的產業地位一直往前挪移,才能在機會來臨時,臨門一腳補上去。 或許可以借鑒臺積電、三星是如何成功的?除了嚴謹的企業文化、不斷求精進的技術、深耕的服務客戶精神外,這幾年來臺積電把競爭對手甩得遠遠,一舉拿下全球六成市占率,其實有個秘訣。 臺積電的制程(Process)團隊能力很強,除了基本功技術開發的能力、設計技術平臺DTP(Design Technology Platform)部門外,獨創的開放式創新平臺OIP(Open Innovation Platform)也是攀頂峰的秘密武器。 而三星的制程能力和設計能力都非常強,制程能力與臺積電不相上下,在設計能力方面,因為三星自己會做產品如自家處理器Exynox,因此三星的設計能力高于臺積電,這也是三星能在晶圓代工領域快速出頭的原因。 從上述的關鍵來看國內半導體大廠的腳步,除了很積極把先進制程技術如28納米、14納米、10納米做出來外,有沒有把制程能力團隊,以及設計能力團隊強化?找到對的人才打好基本功,才能走得穩走得遠,這些看似是細節,卻是很重要的關鍵。 像是中芯國際就很缺類似臺積電的設計技術平臺(DTP)完整團隊,個中原因也是這類的人才必須用高薪去挖角,錢砸下去、人才會來,這是不變的鐵律,國內的華為就是很好的例子。 英特爾的半導體實力仍是十分堅強,但明顯是一頭無法輕盈起舞的大象,因為連新制程進度都不斷跳票。雖然這不影響每一代新推出處理器的效能,但卻不應該是一家龍頭企業該有的水淮。 這一次,英特爾再次把晶圓代工業務當成主業的調節器,產能吃緊恐逐漸淡出,若哪天英特爾想再于晶圓代工領域大展身手,對外號召客戶時,還有哪一家客戶敢全力支持?最重要的是,這樣的發展,埋下韓國半導體勢力坐大的種子,牽動全球晶圓代工產業板塊的位移,英特爾或許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盤,但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有些事是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機會之窗,看來又再度即將開啟,這對國內半導體企業而言,將會是一個必須把握的契機,由巨變轉折創造的機遇,將是改寫歷史的關鍵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