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學過C語言的同學,都會在書中看到C語言特點一定有:可移植性。 但是什么是可移植? 如何才能可移植? C語言是如何做到可移植的? 對于初學者,可移植可能是一個經常遇到卻很神秘的詞。今天,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來表達對于可移植性的一些想法。 首先,在這里鋪墊一下。學過Win32程序設計的人肯定都聽說過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我就先說說API,高手繞過。API對于程序員來說就是系統提供的接口,任何涉及系統調用都要通過API來完成。對于不同的操作系統都有不同的一套API,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操作系統系統調用的接口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API層我們是不能移植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可移植,可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從一個平臺移植到另外一個平臺,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移植是基于操作系統的。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一點:基于各種操作系統平臺不同,應用程序在二級制級別是不能直接移植的。我們只能在代碼層去思考可移植問題,在API層面上由于各個操作系統的命名規范、系統調用等自身原因,在API層面上實現可移植也是不大可能的。那怎么才能實現可移植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現在主流的Windows和Linux平臺下代碼可移植性。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在各個平臺之間,基于大部分需求抽象出一個中間層。在中間層中,中間層用了屏蔽底層細節,在我們程序員看來C言語庫就是這樣一個中間層的作用。在各個平臺下,我們默認C標準庫中的函數都是一樣的,這樣基本可以實現可移植。但是對于C庫本身而言,在各種操作系統平臺下其內部實現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說C庫封裝了操作系統API在其內部的實現細節。 因此,C語言提供了我們在代碼級的可移植性,即這種可移植是通過C語言這個中間層來完成的。 當然,大家都可以看出上面的可移植是有條件的,C語言本身不能實現完全的可移植,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們程序中,我們經常會調用系統API,由于這些API在C語言中沒有對其封裝,所以我們只能用使用其原始的API,對于原始的API在各個操作系統中他們命名不同,就不能跨平臺移植。所以,我們要寫出完完全全的跨平臺的程序,還是需要其他的一些手段。例如在我們的代碼中下功夫。以下代碼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各平臺之間的可移植: #ifdef _WINDOWS_ CreateThread(); //windows下線程的創建 #else Pthread_create(); //Linux下線程的創建 #endif 對于頭文件,也使用同樣的預編譯宏來實現。如: #ifndef _WINDOWS_ #include #else #include #endif 這樣就可以實現代碼的可移植了。在編譯的時候只要通過#define就可以選擇在那個平臺下完成程序的編譯。 綜上所述,我們都是將C,C++等各種語言當作中間層,以實現其一定程度上的可移植。如今,語言的跨平臺的程序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實現的。但是在不同的平臺下,仍需要重新編譯。 宋工企鵝號:35--24-65--90-88 Tel/WX:173--17--95--19--08 以下課程可免費試聽C語言、電子、PCB、STM32、Linux、FPGA、JAVA、安卓等。 想學習的你和我聯系預約就可以免費聽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