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08日 11:47 來源:解放網 作者:熊丙奇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1月2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7%,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個百分點。 (新京報1月26日) 這樣的就業率確實挺 “好看”,特別在大學生“就業難”輿論洶涌之際,取得“這么好”的就業成績單,表明有關部門學生就業工作很到位,而大學培養的人才,也是廣受社會歡迎的。 然而,這是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嗎?自“就業率”這一指標誕生以來,關于其真實性、客觀性的質疑,就一直不斷。前年,大學生“被就業”成為社會焦點;去年,央視《焦點訪談》再次曝光了大學就業率造假。 就業率造假、注水其實已經不是新聞,各種手法,也都被媒體逐一曝光,不造假倒成了真正的新聞。 遺憾的是,在每次就業率造假事件曝光之后,鮮見有調查機制啟動,更無嚴肅的問責。有關部門的口徑是,大學生就業率的統計方法是科學的,統計結果是真實的。在大學內部,由于就業率事關專業的生死、招生計劃的增減、老師的飯碗,老師們明明知道某些做法不合理,但必須配合學校做好就業率數據。至于學生,畢業證、學位證都握在學校手中,連“被就業”都得忍,何況就業率數據了。 “好看”的就業率,可以營造一時的大學生就業“繁榮景象”,也更深地埋伏下大學教育危機。 其一,破壞了教育的底線。政府的公信力、學校的操守、教師的尊嚴隨之消解。這是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所經歷的“重要一課”。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今后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調查、統計、研究的結果嗎;還是會為了取得某種政績,心安理得地編造好看的數據呢? 其二,貽誤教育改革的時機。一個本來學生就業情況極差的專業,在經過一番運作之后,就業率卻高達90%,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無非是招生規模不減反增、人才培養模式裹足不前、教育質量持續低下。不少高校的教育,就是這樣被嚴重“空心化”。 其三,失去對教育真實情況的掌握,教育發展規劃脫離現實。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對內,關系到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對外,則關系到發展哪一種層次的高等教育、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全局性問題。如果就業數據出現嚴重偏差,基于此所作出的教育發展戰略,就可能出現明顯的失誤。過去10年,我國已有這方面的教訓,比如各地一哄而上的大學城、快速發展的獨立學院,現在不少已陷入生源危機,債務纏身,人去樓空。 套用一句流行語,如果“讓飆升的就業率再飛一會兒”,那么最終將不得不面對一場高等教育的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