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0月28日,在無錫太湖科技園著名的“白羊座樓”里,一群來自上海的傳感技術科學家正在實驗設備前緊張地工作。幾個月來奔波于浦東機場、太湖等多個傳感網實地應用場所,許多人的臉頰已經被工地的太陽曬得黝黑。 “‘協同處理’是我們研究院最核心的技術之一。”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員指著一個被稱作“節點”(Node)的儀器告訴記者——這一儀器長寬各十余公分,由一組芯片組成,可以在安裝后實現“協同處理”,即將各種傳感器(聲、光、壓力、氣流、水流等)所采集到的信息集中處理成有效信息后反饋給網絡。 這便是時下炙手可熱的物聯網技術——傳感。而無錫將建成中國最大規模的傳感產業聚集地。 窗外,裝滿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車正亢奮地開進開出,在“白羊座樓”的旁邊,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的“雙子樓”幾天前剛剛竣工。一位傳感專家指著園區的規劃圖感嘆:“政府從這張圖中看到GDP,企業看到了發財的機會……” 而就在前一天,即10月27日,全國的傳感技術科學家以及移動、聯動、電信、華為、中興、大唐、聯想等其它行業的大企業代表齊聚無錫,宣布成立了中國傳感網產業聯盟。 “物聯網發展的春天真正到來了。”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說。 無錫的物聯網遠見 擔任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副秘書長的邢濤,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所的博士生導師。今年初,無錫新區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提出“感知中國”的概念,并合作共建了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 “我認為無錫建設傳感中心應該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種是物聯網產業集群的中心,也就是大批物聯網的研發、生產企業及機構集聚無錫。另一層意思則是把無錫率先打造成一個物聯網的應用示范城市,例如智能交通、太湖智能環保,在全國率先實現大規模應用。”無錫市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 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此前表示,準備把無錫打造成一個傳感網的示范城市,“一個智慧的城市,一個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城市。目前,無錫正在啟動傳感網的6大示范工程,包括太湖水質監測、智能交通等,無錫政府的采購大單很可能成為傳感網產業的“第一桶金”。 在過去幾年,無錫一直十分依賴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帶來的GDP產出,以填補太湖藍藻事件后遷出去的大量傳統工廠的缺口。而相比起蘇北的南通等城市,無錫也沒有足夠的后備土地來維持原來較粗放的發展模式。無錫急需找到一個繼新能源之后一個新的高科技產業集群,來支撐其下一輪發展。于是傳感網進入無錫政府的視野。 除了和中科院聯合打造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無錫還正在通過其它方式以扶持這一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例如無錫人事部門通過前幾年大量引進優秀的530企業,已經在這一領域搶占了先機。 雖然目前引入的傳感領域創業企業規模仍然較小,但他們的到來,為這一產業帶來了一定的活力。 “我們引進的這些海歸傳感科技人員,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對國際上物聯網、傳感網發展趨勢了解深入,這為無錫下一步發展傳感網打下了堅實基礎。”無錫人事局副局長胡逸表示。 與此同時,無錫市已于近日正式向國務院申報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中國傳感信息中心) ,以爭取相關優惠政策落戶無錫。該方案的目標是,力爭通過五年時間,建成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實現產值500億元。 據介紹,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作為傳感網產業的孵化平臺,自身并不承擔盈利功能。邢濤表示,雖然無錫研究院也曾經多次考慮過是否開辦一些傳感網的相關企業,但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實質動作。“目前離大規模應用還有一段距離,我們不著急辦企業。” 產業機遇何在? 據邢濤介紹,將來傳感產業的產業鏈主要包括:傳感器制造——芯片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網絡運營——軟件開發——服務商等環節。 “我個人認為,這各個環節中,將來利潤最豐厚很可能在運營商這一環節。”邢濤表示,由于產業剛剛開始發展,所以各個環節未來的產業規模如何,目前仍然很難估算。 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盡管這是一個新興行業,但是傳統電信大企業很可能將在新一輪產業爭奪中占據優勢。隨著華為、中興等大型電信廠商開始注意到傳感網的機遇,一旦其開始大舉進入,其先發優勢將十分明顯。 和互聯網、電信網不同的是,傳感網產業的設備制造廠商很可能更加傾向于提供解決方案——這樣既能拉長產業鏈,又能提高利潤。 而根據傳感產業的特性,將來這一產業很可能將誕生一大批專注于細分領域的中小企業,如軟件開發商、維護商等,這也很可能成為資本日趨活躍的產業板塊。 無錫納曼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梅玉海告訴記者,近期他頻繁接到各類風險投資商的電話,要求洽談合作事宜,這顯示了這一產業正日益受到資本的青睞。 2009年,就讀于密歇根大學的電子工程博士后梅玉海選擇回國創業,在入選無錫“530”人才引進計劃后,擁有豐富納米感應技術研發經驗的他來到無錫創辦了無錫納曼傳感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我們這個行業仍然缺乏大企業,這是我們目前的一大瓶頸。” 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秘書長張暉表示。目前,國內有多達幾十家研究所、高校參與了傳感網的研究,在技術上已初具規模。然而到目前為止,參與到這一產業的企業仍然十分有限。“最終這一產業的發展仍然主要依靠一大批企業來實現。” 大規模應用尚待時日 幾乎所有專家都指出,至少在短期內,實現傳感產業的大規模產業化,并大量應用于實際生活,還并不現實。 例如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在推進傳感網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就遇到了許多實際的困難。“例如交通部門會問我們,這個技術到底什么時候能馬上就讓他們實現智能監控,以幫助管控交通……”邢濤指出,但在大多數時候,他們只能遺憾地告訴對方,整個產業鏈上總有那么幾個環節目前存在瓶頸,要么就是技術還不成熟,投入應用尚需時日。 除此之外,由于傳感網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現有存量產業的改造,涉及到許多其它行業的進入門檻,這也阻礙了傳感網的大規模應用。例如智能電網的改造,首先就要涉及到電力部門的利益協調問題,“我們需要花大量時間和對方講傳感網到底對他們有什么好處。”邢濤表示,他希望通過中央的重視來協調一些利益關系。 相比之下,美國在新興技術產業化的能力上優勢十分明顯。由于在上一輪科技革命中美國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轉產業經驗,美國目前在推動傳感技術的產業化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除了奧巴馬總統支持的智慧地球,僅目前正在推動的美國和墨西哥邊境靠傳感器架設的“虛擬邊境”,其采購額就高達數百億美元。 邢濤同時指出,物聯網概念股的大漲,已經讓人看到了產業投機資本的可怕。“那些漲停的股票,好多我們聽都沒聽過,我實在不知道他們和傳感產業有什么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