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程久龍 深圳,深南大道北側,一條垂直90度的并不寬敞的街道,兩邊高樓與雜鋪并排,整日車水馬龍,手持電腦整機、手機、電子元器件的商販來回穿梭,人群中不時閃現各種膚色的商人,彼此間用著并不流利卻很默契的英語交流。 這便是華強北。華強北的聲名早不僅限深圳,甚至中國,遠在巴基斯坦、印度、迪拜的電子市場,這個毗鄰香港的電子市場已經不脛而走——由于華強北掌控著全球消費類電子產業鏈中資源配置的相當份額,它成為了全球電子元器件的集散地。 但在中國,華強北卻與一個被稱之為“山寨”的詞匯緊密相連。走私、高仿等灰色運作已經深入華強北的產業基因。 “這是華強北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華強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這也是它的原罪。”一位在華強北有著相當資歷的元器件分銷商告訴記者,因此作為監管部門的政府,在如何對待“華強北”的問題上,左右為難。 與之相關的產業后遺癥是,華強北成就了深圳、全國乃至全球的電子制造業,而自身除了造就“投機者”式的富豪外,并為造成真正具有品牌和技術沉淀的企業實體——對于華強北這既是遺憾,更是宿命。 更大的產業背景則來自新一代信息技術給華強北帶來的產業革命。隨著全球消費類電子,由硬件制造為導向全方位轉入軟件應用營銷,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沖擊。有近兩年的時間,一種悲觀的情緒籠罩華強北。 “何去何從?這關乎新的時代華強北是否會被拋棄。”華強北商會會長黃建躍表示。 上步工業區 如果說深圳是中國改革開發的特區,那華強北算是特區中的“特區”。 一直到1990年代初,深圳商業的地域歷史還是以羅湖為中心,靠西僅局限在蔡屋圍一帶。再往西,便是上步工業區——一片車間、廠房,這便是早期的華強北區域,那時電子加工制造業是這里當然不讓的重心。 “當時中國電子制造業面臨的困境是,上游元器件嚴重依賴進口,供應極其匱乏。”原賽格集團董事長王殿甫回憶,由于當時國家政策的管制,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元器件的供應嚴格按照計劃配額。 通過計劃外的途徑搞到更多的上游元器件,不僅意味著極大地滿足了市場需求,還有著巨大的利潤空間。 市場和利潤的雙重刺激,在華強北開始發酵。在此背景下,賽格電子元件配套交易市場悄然成立。市場的異常火爆,王殿甫至今記憶猶新。 但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是,在國家對于電子配套元器件采取嚴格的配給管制下,賽格電子配件交易市場的貨品來源,“說到底就是走私”。多位資深的華強北電子元件分銷商告訴記者,當年走私販賣電子元器件的商販構成混雜,有最初倒賣服裝的販子、開餐館的商人,甚至還有國有工廠的部分“敢闖”的員工。 這是華強北“水貨”市場的最早雛形。市場和利潤的雙重刺激讓更多的商人投身其中,從某種程度講,這亦是華強北的“原罪”。 “華強北的基因一開始,就游離在體制邊緣。但該反思的究竟是華強北,還是當時那個‘體制’?”前述一位資深華強北老商戶反問記者。 與此相關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監管層面給了華強北足夠的“寬容”。“事實上,賽格電子市場成立伊始,監管部門不會不知道其中元器件的來路。但基本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姿態。”上述華強北老商戶告訴記者,雖然“來路不正”,但極大了滿足了當時國內電子制造業的需求,還為當地創造了稅收。 而來自賽格電子配套交易市場的電子元器件不僅供應深圳及周邊珠三角地區,來自長春、南京、武漢等地的電子制造企業紛紛明里暗里來此進貨。在中國電子制造行業,深圳的華強北聲名鵲起。 野蠻生長 在相對“寬容”的監管政策下,華強北開始野蠻生長。 成立于1988年的賽格電子配套市場,經營面積已擴容至48000平方米,超過3000家商戶匯聚其中,場內代理國內外100多個電子名牌電子產品。到2000年,其年銷售額超過40億元,成交額占全國電子產品的三分之一。 在賽格之后,華強電子世界、都會電子城、新亞洲電子商城等電子交易市場相繼成立,其交易品種由最初單一的電子元器件發展到主板、電腦整機、手機等消費類產品。 由于華強北在中國電子產品交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批發商群體中一個流傳深廣的說法是:“深圳打噴嚏,全國就感冒。” 但在市場規律的另一面,趨近壟斷的產業供需地位,亦讓華強北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路徑上,無所不用其極——投機倒把在華強北盛行一時。 “只要我一個電話,我可以讓4.5英寸屏(指一款特定的手機觸摸屏)的價格立馬上漲。你信不信?”一華強北資深炒家告訴記者,由于華強北控制了國內乃至全球相當一部分元器件的供應,大量資金能夠涌入華強北囤貨炒貨。 這還僅是華強北“野蠻生長”的一面。在依靠走私完成原始積累后,華強北也試圖向上游延伸。但如何短平快地完成“投機性”獲利,則是華強北的玩家法則。 “高仿”——這另一種灰色路徑,亦在華強北肆意生長。至今為人詬病的山寨機,其雛形就是高仿產品。這幾乎不需要任何研發和技術積累,僅抄襲成熟產品的運作模式,讓其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切入市場,快速獲利。 “在這里大家考慮的是如何賺快錢,從沒想過要做一家百年老店。”一位華強北老商家直言,這似乎已是華強北的山寨基因。 一個頗具玩味的事情是,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深圳騰訊因“山寨還是創新”近年備受業界爭議,而鮮有人知的是騰訊的起家最初便是在華強北。 但華強北山寨產業的龐大,已讓業界、政府不容忽視其存在的價值。 “華強北及其周邊所謂山寨產業的從業者保守估計至少20萬以上,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一位深圳學者私下對記者表示,事實上華強北的山寨產業已經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了,所以政府處于“兩難”地步。 轉型思考 “山寨是華強北產業規律的自然結果,山寨并不意味著與創新有悖。”深圳手機協會副秘書長蘇杰曾為此憤憤不平。 以華強北頗具代表性的山寨機產業為例,配置攝像頭、雙卡雙待等功能均是最早發源于華強北的山寨市場。“華強北并非完全沒有創新,只是這種創新是與短期獲利掛鉤,并非為了長期的技術積累。”蘇杰認為。 即便如此,歷經山寨江湖幾度沉浮的華強北依舊面臨新技術帶來商業模式的挑戰。 華強電子網總經理鄭毅告訴記者,近年來華強北傳統的分銷模式,越來越來面臨電子商務帶來的沖擊,“電子元器件的網絡分銷,讓傳統的分銷渠道地位日趨弱化”。 不止如此,華強北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其地理空間日趨狹隘,交通物流配送成為發展的另一個掣肘。一個可見的現實是,稍微大一點的貨車,在華強北掉個頭都難。 更大的沖擊則來自華強北近年的支柱產業之一——山寨手機市場的下滑。隨著3G市場啟動,在智能手機興起和低端市場價格戰的雙重擠壓下,山寨機廠商已歷經三年的低迷。 再造華強北,成為每一個從業者面臨的現實困境。 為數眾多的業界人士認為,華強北既有的產業形態有著特定的歷史和產業沉淀背景,整體“漂白”可能性和必要性均不大。 “華強北的‘再造’在華強北之外。”前述深圳學者認為,如何利用華強北的產業配套優勢,才是深圳乃至全國電子產業應需著力考量的方向。 一個可供參考的范本是,創業板退出后,深圳的IPO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與電子制造業相關。 “這些企業均不在華強北,但其上下游配套產業均與華強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述深圳學者認為,如何利用華強北的資源配套優勢哺乳周邊產業,應是各方努力的重點。 另一個動因則來自資本層面的推動。“華強北的一個本質是,過往中國重產業資本而輕金融資本歷史的一個寫照。”前述深圳學者認為,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其追逐短期利益無可厚非,但如果資本有著更高回報的投資領域和模式,“投機性”行為將逐步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