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IC行業工作多年,因為目睹了深圳電子行業產品品質越做越差的現狀,深深思考其中的根源,作為一個當代青年,該如何發揮自己的所長,如何致力于提高國貨的水平和質量! 這句話摘錄于Peter朱在點名時間上的自我介紹,之后他“為了行勝于言,辭去了工作條件相當良好待遇也相當良好的工作,投身于許多同行人都不愿意做的消費電子成品制造領域。”最終的成品就是下面這款藍牙耳機:
這產品一看上去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太山寨了,在點名時間上也有同樣的回應,太丑了。除了在外觀設計上不夠出眾外,它的介紹圖片上的模特是P的,再次把自己歸類為山寨產品的范籌。筆者第一次看到這款產品時也因此而猶豫是否該去采訪他,后來看到它的功能都挺實用的,加上他那顆“振興國貨”的赤子之心,以及相離很近都在深圳,就一起在上周六共進了午餐。 這款產品確實有一些很實用的功能,比如拿起來就接通,放下去掛斷,以及兼有充電功能的底座設計。 條件優越為何卻成了“山寨之城” 我和Peter驅車一起去尋找餐館時,聊到了這個話題。深圳在硬件制造方面可謂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產業集群、配套設施等方面都十分一流,正如Makerbot聯合創始人之一Zach Hoeken所說,深圳是個創客的天堂,“想要找到一個特定的零件?只要穿過一條街就可以了。”可正是這樣一個“天堂”,其遍布世界的產品卻是山寨貨。 筆者提出的觀點是“這只是一個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看臺灣和韓國,在七八十年代它們都經歷過代工廠的階段,在歐美也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擁有“質量低劣的電子產品來源地”的名聲。到今天它們都已經擺脫了這個名聲,現在談起臺灣和韓國的產品,大家想到的是三星、HTC、華碩等。在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山寨產品的生存環境也變得愈發惡劣,中國可能追隨三星和臺灣的腳步,實現產業升級。 而Peter的觀點更加微觀,畢竟他是身處其中的人。他覺得“幾十年來中國制造的質量變得越來越差”,從事制造業的人只想著賺快錢,為了取得訂單而競相壓價,結果為了盈利只能偷工減料。在面對國際市場時沒有定價權,而且有一種“我得不到的東西你也別想得到”的心態。最近一項國外的調查也支持了這一觀點,由法國市場調查公司Ipsos展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最物質至上,下圖是各國受訪者中,同意“我用擁有的東西衡量成功”這一說法的比例:
中國以71%的比例高居榜首。 我們需要怎樣的創新 關于產品,我們談到了創新,怎樣的創新才是好的創新呢?Peter覺得深圳很多公司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點名時間上的很多產品是“叫好卻不叫座”,受到的關注和報道很多,最終的銷量卻不高。因為那些產品很多都沒有從用戶生活出發,給用戶帶來真正實用的價值。他承認上面這款藍牙耳機在外觀和營銷上存在不足,但覺得它在功能上真正為用戶做了考慮,用戶購買后不會像那些智能手表、手環一樣用幾個月新鮮感過后就扔一邊,而是會真正體驗到這款產品帶來的駕駛便利。 筆者認為宣傳的圖片居然是把產品P在國外模特上,這一點實在是自毀形象,隨便找個人拍或者不用模特也比這好。關于創新,筆者認為很需要接地氣,要把創新和實用價值結合在一起,不過這種大白話誰都會說,真正的例子我們都不約而同提到蘋果,這確實是一家把創新和實用結合得最好的企業。不過能成為蘋果一樣的企業少之又少,因而在實踐中多少都會有所取舍,有些產品可能外觀設計方面很突出,功能卻不怎么樣;另一些產品功能不錯,外觀和營銷方面卻做得不行。 深圳那些傳統硬件企業,大多數是做代工起家的,靠著低成本優勢就能發家,現在遇到瓶頸,他們需要做的是往設計、營銷這些價值鏈上游攀升。Peter同意他做的這款產品目前做的最不好是營銷(雖然我覺得設計也是一樣)。而移動互聯網圈的企業,在通過媒體與用戶接觸方面做得很好,目前更加需要在產品功能上下功夫,穿戴式、智能家居的概念炒得這么火,是該想想如何才能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了。( 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