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幾年是技術密集爆發的臨界點,從互聯網時代到移動時代,再到接下來的智能時代過程中,智能化在各行業的應用將催生新的業態形式。”6月21日,在2017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上,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會峰表示,“在這個背景下,兩大領域持續受到關注與熱捧,一個是人工智能,一個是機器人。” 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機器人,其行業投融資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根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機器人行業融資規模僅1.09億美元,2016年則躍升至7.86億美元,且超過半數為百萬美元的融資級別。 人工智能方面,以語音識別為代表的智能應用正在深入B端市場,在多個領域實現機器換人的巨大變革。“包括智能交通監控、智能傳感器、機器同聲傳譯、人臉識別、語音合成引擎、聲紋識別引擎、語音評測及手寫識別等技術,已經開始進入回報期。”孫會峰表示。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今年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確有一些亮點,比較重點的領域包括智能駕駛、中星微電子、人臉識別、人臉支付等,”賽迪顧問電子信息行業高級分析師向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幾個重點的應用領域發展速度較快,有望短期內看到效果或成為中國機會之所在。” 技術密集爆發 中國的人工智能正在國際范圍內緊追猛趕,相應地,國內的專利技術能力也在持續提升。 根據2016年《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上顯示,在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數量方面,美國、中國、日本三國占總體專利的73.85%。其中,中國以15745個緊隨美國(26891個)之后,位列第二,日本以14604個排名第三。 而在今年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大會相關的投稿論文方面,中國也實力大增。據悉,今年大會全部投稿共2571篇,其中,中國和美國的投稿數量分別占到31%和30%,錄取639篇。 其中,得益于大量搜索數據和產品線,一些互聯網企業走在了自然語言處理、圖像和語音識別等技術前沿。在今年AAAI收錄的論文中,百度、騰訊、華為、360、今日頭條、攜程等中國公司的人工智能團隊均有出現。與之相應地,諸如自動化私人助理、自動駕駛汽車等新產品,也整合了大量相關的智能技術。 那么,為什么在當前時點,產生如此密集的技術爆發呢?在孫會峰看來,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在于當前產業層級逐步高級化。“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工業發展階段不斷延伸,從過去依靠要素投入型的發展模式,轉向如今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模式,以此帶來主導產業的變化。” 另一個原因是,信息技術開始與傳統行業融合,由此帶來產業邊界消融及產業之間的大范圍協同,創造了新的需求市場及新的供給。“無論是新的裝備需求,如裝備制造業對自動化設備、智能化設備的需求,還是普通民眾對服務機器人、智能化學習設備等新的消費需求,或是諸如智慧城市等社會治理方面新的能力需求,甚至國防建設方面新的安全需求,都對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孫會峰分析稱。 此外,產業形態日趨服務化,也為智能技術創造了新的應用領域。孫會峰指出,如今一、二、三產業的邊界正在消融,工業門類也在講求服務化。“比如手機、機器人很難理解為單純的硬件設備,而應該理解為智能化、信息化的設備,這種產業業態的服務化,為智能技術爆發創造了好的機會。” 應用亮點頻現 在技術爆發的背景之下,人工智能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機器人應用,開始受到資本與創業者的追捧。 機器人全產業鏈中,中國市場投資的關注點聚焦在“一頭一尾”,即核心零部件和應用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核心零部件是工業機器人的利潤中心,尤其減速機部件是制約降低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國產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困難,國產性能與國際水平仍存在差距,但隨著國家著力布局核心零部件環節,直接應用于國內企業生產從而實現產業鏈的完整化和自主化,整體產品的質量在逐步提高。”孫會峰指出。 與此同時,孫會峰強調,作為機器人產業鏈“尾部”的應用層面,也已開始向多個領域擴展。針對商業服務場景的機器人有望迅速崛起,機器人的觸角廣泛伸向農業、測繪、電力、影視、物流、建筑等多元化場景應用。其中,專業級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物流機器人三個細分領域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處于價值洼地。 人工智能方面,按照賽迪顧問提供的技術關注度曲線來看,包括人臉識別、語音合成、語音評測等相關的技術和市場應用均已完善,預計技術將在2018年成熟。以語音識別為帶包的智能應用將深入B端市場,在醫療、教育、金融、零售、交通、物流等多個行業實現機器換人的變革。 “根據我們對人工智能投資價值的分析,有四個領域值得關注,包括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服務機器人和智能無人設備。”孫會峰直言,“其中,圖像識別的技術成熟度低于自然語言處理,為新興企業技術突破帶來機遇;深度學習正處在價值爆發的臨界點,因而具備投資價值;服務機器人屬于新興領域,智能無人設備能在家庭、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實現應用,市場空間廣闊,也值得關注。” 此外,國內人工智能還體現出六大重點應用方向,包括智能駕駛、早教語音互動、影像圖像識別、類腦芯片、征信風控分析和智能巡查無人機。“智能駕駛行業今年動作很大,爭奪也很激烈,包括百度公司推出的阿波羅計劃等。我們認為,相較于傳統的醫療、金融行業偏軟件的應用而言,人工智能在這一塊的應用會很快,也能給消費者的觀念造成更強的沖擊。”向陽說。 類腦芯片的研究應用則有望成為下一個“中國機會”。“雖然在AlphaGo 2.0版本中,谷歌使用了自己的TPU,體現出已進入芯片部署階段,但谷歌的芯片架構總體較為簡單,只是將原先復雜的GPU系統進行精簡,并作出特定功能的優化,并未真正實現神經網絡架構上的突破。”向陽表示,“國內目前包括中芯微電子、寒武紀等企業也有相關芯片的投產提速,這一塊可以視為中國人工智能‘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