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看到阿里云的成立。這意味著阿里已經把對互聯網技術的投入提高到了的戰略高度。過去經常聽工程師抱怨阿里不是一家技術公司。現在再沒有理由可以這樣抱怨了。但是要實現這個戰略,沒有技術儲備是不行的。招聘和培養工程師顯然是目前集團各子公司同時面臨的一個令人頭痛的難題。 由于曾經在硅谷工作過,我常想,為什么硅谷有這么多40歲以上的工程師,而國內30歲以上的就已經寥寥無幾了?為什么硅谷的工程師的技術壽命可以這么長?為什么他們可以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呢?阿里要走102年,阿里的工程師可以一起走多遠呢? 在國內,有2-3年工作經歷的工程師就可以算有經驗的了。工作了5年以上的工程師往往會考慮向管理崗位轉型,或者向業務轉型。中國目前處于高度發展的階段。很多企業缺乏管理人才,工作5年就被提吧為干部很正常。但留下的后遺癥是30歲以上的優秀技術人才極度缺乏。 在硅谷,5年以下工作經驗的人都算是初級的。一般高級工程師需要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架構師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這還不算上大部分硅谷的工程師都有計算機碩士學位。畢業的時候一般已經是24,25歲了。再工作10年,35歲才升為架構師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公司里的架構師有限。其實大部分 40歲的工程師仍然在一線工作,比如寫程序,做測試,進行項目管理等。 美國硅谷是計算機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創業公司群集的地方。在硅谷,從只有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的創業公司比比皆是。他們的共同夢想就是經過幾年的奮斗,通過技術的創新,再次締造像英特爾,蘋果,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Facebook等這樣的神話。即使創造不了神話,也可以通過IPO或者被收購的途徑創造財富。在這樣的環境中,公司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樣是非常大的,但為什么仍然有大量的工程師“無動于衷”,仍然從事著技術活兒呢? 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個是外因。在美國,管理崗位的待遇和技術崗位待遇相差不大。特別在崇尚技術的硅谷,經理的地位并不比工程師高,甚至更低。比如架構師在公司里的重要性往往要超過經理。因此管理崗位的“誘惑”并不大。在這樣一種技術氛圍中,走技術路線很正常。 但是即使在這樣一個技術環境中,硅谷對管理人才依然需要。當工程師表現出色時,也有很多機會轉成管理崗位。然而相當一部分工程師會主動放棄這樣的機會,而繼續干他們的技術活兒。這就是內因在驅動了。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本質區別是,前者面對的是系統(軟件,硬件等),而后者面對的是人。系統問題再難,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一般都可以解決。越難的問題,解決之后越有成就感。而人的問題,有時候看似很簡單,卻解決不了。是人,總要有頭疼腦熱,生病的時候。是人,免不了產生情緒,從而影響工作。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就會有摩擦。簡單地講,系統會按照事先設定的邏輯運行,是死的,因此往往可控,可規劃。而人是活的,不是輸入幾條命令就可以控制的,而是需要溝通,需要感情的。因此,大部分硅谷的工程師很“聰明”。他們主動選擇“簡單”地工作。白天好好地工作,晚上好好地生活。何必去“自尋煩惱”,轉做管理呢。 其實不光是硅谷的,其它地區的工程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點,追求簡單,追求完美,思維方式上比較理性和邏輯性,看問題比較趨向于非黑即白。這樣的性格非常適合做技術工作,可是我們中國的工程師有時候偏偏看不到自己的這個特點。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工程師希望向管理方向發展是非常正常的。但問題是為什么和怎樣?我碰到過不只一個工程師告訴我,希望轉做管理的原因是擔心今后年級大了,技術能力跟不上了。我覺得非常可笑。這就好比是一個士兵說:我殺敵本領不行,不適合上戰場,那就讓我做軍官吧。一個沒做過士兵的元帥肯定不是好元帥。其實做技術和當兵畢竟不同,不是靠體力吃飯的。年級大點往往是優勢。 我覺得走技術路線對工程師性格的人是一條捷徑。如果能靜下心來仔細鉆研技術,一定能在某個方面做得比別人好。這里的關鍵是好奇心和耐心。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找到答案并不是一件難事。難就難在有沒有好奇心和耐心去找。比如,Java程序員天天都用到String這個類型。但有沒有想過為什么 Java語言里有String和StringBuffer兩種字符串類型,而不是一種?有沒有去看過String和StringBuffer的源代碼?再例如,天天做網站和HTTP打交道,有沒有看過HTTP協議?有沒有嘗試過不用瀏覽器,wget等工具,而用最原始的telnet方式來訪問網站?看看這 HTTP的頭里到底是什么東東?在我面試過的工程師中,做過這幾件事的人不到5%。 一旦了解得比別人深,就容易看到問題本質,產生信心,激發樂趣。這時候你的解決方案就比別人漂亮,逐漸建立起了影響力,成為了“專家”。因此公司里的疑難雜癥會主動找上門來。你就比別人得到了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更快地提升能力。一旦進入良性循環,你的進步就比別人快,但付出的卻不一定比別人多。這時候你已經走上了捷徑。 在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中國,在眾人盲目追求管理崗位的那點虛榮的今天,如果你的性格是工程師類型的,走技術路線其實是非常適合的。如果你才畢業,那你是最幸福的。你可以給自己制定3個甚至4個五年計劃。例如5年打基礎,10年變專家,15年國內知名,20年世界聞名。如果你已經奔三或者三十出頭,那你快成熟了,但離開花結果還早呢。不信你看看下面幾位我們都熟悉的人。 拉里-沃爾(Larry Wall)33歲時出版了《Perl語言編程》一書。之前他是一個系統管理員。 互聯網之父溫特-瑟夫(Vint Cerf)在發明TCP/IP時,已經35歲。 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37歲時才發明了萬維網(WWW)。 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的《C程序設計語言》一書出版時,他37歲。 Java之父詹姆斯·戈士林(James Gosling)40歲時才因為發明Java而成名。 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史蒂夫?沃茲尼艾克(Steven Wozniak)在今年年初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加入一家創業公司,研發基于高速閃存技術的存儲。他如今已經59歲了。 |
中國和米國的情況大不一樣。我看到的有以下幾點: 1. 米國人工作是出于興趣,中國人工作是為了生計。 米國人在大學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尋找自我。米國大學生平均換3次專業。最后發現一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就干這個了。有個別的,像比爾蓋茨,發現沒必要讀書了,就直接去工作。而中國人呢?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好多人大學是玩過來的,沒有利用這四年的時間去尋找自我。 當然,這不全是年輕人的錯。我們的教育系統有問題,家長、社會對年輕人的期望有問題。這個就不多說了。 2. 中國和米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米國是個成熟、穩定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正處于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階段。在這個階段,每個機構、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浮躁是在所難免的。 3. 中國的市場環境和米國不同。在中國銷售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產品的質量往往并不是第一位的。市場銷售策略往往更重要。好的產品不一定能成功,不好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某些途徑銷售出去。所以,管理工作比技術工作重要,管理人員的待遇也當然比技術人員強。 4. 中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傳統或許仍然起作用。當官、管人,這是最體面的事情。國人還不太習慣不同崗位平等的合作。 不過,米國人喜歡做技術的也越來越少。米國傳統清教徒的自律、勤奮、自強精神正在消亡,而享樂和放任的風氣越來越流行,這也是米國主流精英群體所憂心忡忡的。 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事物的自然發展就是這樣。我們沒必要去指責什么。要承認和接受事物發展的規律。 |
贊同老郭的觀點 |
老郭說到根子上了,呵呵 |
環境造就的,沒有辦法…… 什么51單片機 ARM linux。 領導一句話: 我要了。。。。。。 錢就賺了,反之。。。。。。。。 甭管是ms、intel造的東西都白搭 |
老郭的話讓人茅塞頓開! |
我們需要真正的市場經濟 |
樓上說的對,其實我們一直都是在玩“政治經濟”,看看我們的大學課程就知道啦,嘿嘿! |
老郭的唯物主義觀點非常值得肯定和贊賞。 最后一句畫龍點睛,呵呵~ “事物的自然發展就是這樣。我們沒必要去指責什么。要承認和接受事物發展的規律。” |
![]() |
“唯物主義”有些環境下是貶義詞,被Party用爛了 老郭以條理化的分析見長,跟唯物主義風牛馬不相及 |
長見識了,都是高人啊. |
老郭前輩,是高高人吧、、。。 |
國內是唯利是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