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毛片a精品毛-国产毛片黄片-国产毛片久久国产-国产毛片久久精品-青娱乐极品在线-青娱乐精品

查看: 16475|回復: 2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IC海歸的真情告白:我看中國電源管理芯片領域的持久戰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9-13 18:1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關鍵詞: 持久戰 , 電源 , 海歸 , 芯片 , 中國
作者:張翌
上海嶺芯微電子有限公司 CEO
我的父母都是大陸培養的第一屆半導體畢業生。與王陽元院士、中國半導體協會的俞忠瑜理事長等是同班同學。我在孩童期間就曾有幸見識過王守武、王守覺等院士的風采,也深為這些大師的學養和謙虛的精神所折服。有這些讓我高山仰止的前輩在,本無能力也無膽量來談論方向性的問題。只是近日無論是朋友聚會、還是平日閑聊,實實在在感受到本土的集成電路設計圈子中的一種悲觀、迷茫、甚至絕望的氣氛。不覺想說說自己的一管之見。由于個人從未接觸過電力電子電源管理之外的課題,所述也僅限電源管理IC (以下簡稱PIC) 的范疇。

中國的IC設計業曾經經歷了幾家公司沖上納斯達克前后的小小輝煌,恰似臺兒莊之后速勝論的抬頭。隨后我們聽到的仿佛都是壞消息:IC價格下降、人員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稅率優惠不再、次級危機影響消費需求等等。偶爾幾個敢于投資IC的人都灰頭土臉地轉去了傳統產業,隨即有了“寵兒變棄兒”的慨嘆。曾經豪情萬丈的海歸精英們拉到了以前他們看不起的小錢竟成了極值得慶祝的事情。于是微利論、生死年論、回歸論充斥。這又極似當年亡國論的興盛。自覺造成IC設計業移往大陸的基本動因并未改變,只是經歷了數年50%以上的高成長后積累的不成熟的因素開始發酵。恰似抗戰的前途是光明的,暫時的挫折促使我們總結經驗和教訓,以更平和的心態思考持久的戰法。大浪淘沙其實更有利于以后的健康發展。

從全球電源管理IC的市場的份額來看,我們長遠的主要對手還主要是歐美公司。要明白我們為什么會贏取最后的勝利,首先要了解歐美公司為什么會輸。本人有幸在Semtech公司參與了主機板電源IC線的管理,有著切身的感受。 Semtech的主機板電源IC線曾經擁有30%全球的市場,有超過一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當時只有Intersil是主要對手。隨后以立錡為代表的臺灣電源管理IC開始崛起。臺灣公司開始只會作CPU以外的供電IC,且產品性能很一般。但我們還是很快感到了威脅。作為美國公司,我們在臺灣的FAE(應用支持工程師)必須英文、技術和溝通能力都極強,由于這樣的人才有限,全臺20多個大客戶,我們僅有兩個FAE。而立錡在華碩一家就放了兩個。果然,優異的服務和在臺灣無孔不入的上下游關系很快使臺灣本土的企業發展起來。后來臺灣公司不僅做得出,由于天天和他們的客戶在一起,立錡甚至還改進了我們產品的定義。當一群服務比你好、價錢比你便宜、甚至東西都有獨特優點的本土對手興起后,美國人看到的是一顆曾經賣$2.5美金的驅動芯片淪落到$0.1!作為一個曾經將Semtech股票推高了64倍的功勛產品線,在CEO獲知毛利已跌至47%以后就斷然決定放棄了。一般的歐美公司要不停地揚棄自己去獲取高額利潤。我在美國親歷了國際整流器公司(IR)從1991年開始的淘汰可控硅專家、補充MOSFET人員的兌變過程。而現在的IR已經幾乎變成一個IC公司了。

MTK 的蔡明介董事長有一個著名的S型市場理論。也就是避開市場的起步階段,只在產品上量前進入。美國的商學院流行一種L-shape市場理論。就是說產品開始利潤和價格都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產量逐漸上升,利潤和價格都下降,直到該產品被淘汰為止。2007年初,華為要求嶺芯的前身拷貝一顆臺灣某著名公司的芯片,這顆IC是給DDR2供電的電源芯片。當我們拿到了規格書后,發現這幾乎是照搬了我在2002年給Intel定義的一顆,當時由于Intel不能接受單一供應商,Semtech將定義告訴了On-semi,所以我們只知道On-semi在后面六個月抄,不知臺灣那家是何時開始抄的。世事無常,有趣的是有人要我們抄一顆我自己定義的東西。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時的價格是$0.8,到華為來尋求替代時,售價只有$0.11。而Semtech作為一個 Fabless公司,我記得當時的成本也就在$0.09左右。這正是本土IC公司的現實。沒有哪家系統公司會在它毛利很高時愿意把寶押在本土IC公司上,多半是系統廠商的成本支持不住了才來尋求Cost-down。現在許多電源IC公司都是設計人員創辦的,很多甚至不是電源IC圈子里的人,因此做什么多半是看哪個產品在中國的量大。須知產品的需求往往發端于歐美,象一個浪一樣,隨后涌到韓日、臺灣,當這個浪涌到大陸時,量確實很大,但產品周期也快結束了。就如同2007年再去作DDR2(DDR3已經起來了),就算2008年就做出來,你會發現沒有量就賺不到錢了。很多人知道在美信有70%毛利時,有近 30%來源于生產環節。要想在本土立于不敗之地,必需結合生產環節,這樣當別的Fabless無以為繼時,你還有20-30%利潤空間。嶺芯的團隊之所以要和貝嶺和華虹集團合作,正是看準了這一點。這兩年的最大收獲遠不是區區一億多的營業額,而是結合華虹四、六、八寸線的特點,建立起來的電源IC的基本模塊。只有當每一個建筑單元都有很好的性價比時,最后的IC才能保證提供給客戶最好的性價比。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歐美公司有兩大致命傷:第一是高額的人員開銷不利于做技術上已經成熟的電源管理IC。即使不計算公司上層的股權等收入,一般人員費用也遠非大陸可比。我曾經參與編寫了一個 50人部門的預算,經過裁剪,最后還是有$14M!這其中,應該只有兩三個人是真正值得付美國工資的人。對比一下MPS(或AATI)和Richtek的產值和利潤就不難看出。歐美公司可以保持亞洲公司類似的產值增長,但卻很難保持凈利潤的同步增長。今年是第一次全球前十大電源管理IC公司的總產值有所下降,這說明小公司在瓜分這些大公司的傳統地盤。當年美國人看不起的立錡,現在已經是超過兩億美金的公司了。但臺灣的公司還是以臺商為主,大陸公司完全有可能以臺灣人擊敗美國人的方式擊敗任何本土以外的對手。歐美公司的第二大致命傷是設計的決定權不再是歐美公司獨有,越來愈多的OEM改成ODM模式。越來越多產品可以像MTK平臺的手機一樣,即使不能都達到“農民都可以做”的水品,能夠制造完整電子產品的門檻也在降低。個人一直認為電源管理IC行業是一個服務行業,臺灣的經驗證明誰貼近客戶,誰就會贏。

當然,雖然本土的PIC公司這些年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沒有規模和技術兼備的公司。撇開技術含量,即使從產值來看,本土公司在全球也大多數是千分之一以下的角色。究其原因有人歸結為3M(Man, Market & Money),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

先說市場,很多人將市場等同于銷售,其實在美國有Strategic Marketing, Product Marketing 和 Sales Marketing,這涵蓋了從產品定義(公司競爭策略)、研發細節、后端運營、促銷到售后服務的整個產業過程。所以一般的PIC公司,市場的頭往往就是一條產品線的實際掌門人。比如在Semtech,坐在我隔壁辦公室的一個美國人是手提電腦PIC產品線的市場經理,他成功地從美信幾乎獨占的手提電腦PIC市場中取得了20%多的份額,后來美信花大價錢把他挖了去,Semtech的這條產品線就垮了。在這一行也有些讓我極其佩服的對手。有個伊朗人花了五年時間將ADI的主機板PIC線做到了$75M,又用了兩年時間將Intersil的充電PIC線做到了$100M。回頭去看,他在 Intersil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在Motorola將很多手機轉去仁寶時,很早就派了兩個FAE去支持。二是在三星決定將所有手機充電芯片改去充電器上時,利用手下一個韓國關系進入了給三星配充電器的最大企業。抓住了全球的老二和老三,一億美元的產值就起來了。在市場學上,這叫市場的斷點。很多人都以為只有LED照明這樣革命性的東西叫斷點,其實一個很小的設計或地點的改變都是新的機會。國內是很缺設計人才,但可能更缺的是在歐美有過運營整個產線經驗的人。一般中國人很難獲得這樣的機會。我也是因為主機板這個需要華語的特殊的領域才獲得了些皮毛的經驗,個人始終覺得每個季度和公司最上層開的資源分配會議是最能學到東西的。不過用句粗話說:我們的水平絕不是“吃過豬肉”,最多是“看過豬跑”的檔次。可惜在中國“看過豬跑”的人也不多。其實在美國運營一條產品線難得多,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有全面經營經驗的同仁回國來。最好一個公司的每條產品線都有一個高手來掌舵。可惜短期內大家只能指望自己培養這樣的人才。

由于電源管理IC的范圍極其廣泛,選擇做什么往往比會不會做更重要。所謂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現在很多公司的策略都是將手機上的東西做做全,能做這樣事的人太多,沒有獨特的優勢(比如生產線的支持),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多半只能茍延殘喘。有些年輕的朋友問我如何選擇公司,我覺得最應該問的是這個公司有什么獨特的優勢,如果面試的人三句話還說不清楚,或只是給你一些諸如我們有海歸之類的話,這將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比如嶺芯的三個優勢是:IDM模式、亞洲獨有的600V工藝和bipolar的強項。高壓工藝讓我們能夠避開大多數亞洲對手而進入照明等量大而又有較高毛利的市場。 IDM模式使我們不懼任何對手的價格競爭。現在大多數本土PIC公司尚不能形成自己鮮明的競爭策略。在當今的市場中,事先想清楚的不一定能成功,事先想不清楚的幾乎一定不可能太成功。所以我勸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如何發揮這些優勢,如何補強自己的不足。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9-9-13 18:19:13 | 只看該作者
說到人(Man),幾乎大家都認為是設計人員,其實公司不是研究所,能盡快提高和保持高的成品率,處理好庫存與銷售額的辯證關系,保證財務健康的人才同樣重要。這方面我十分感激我的合伙人張征,是他的勤奮支撐著公司日常的沉重負擔,讓其他人能專心于自己擅長的環節的改善。國內上億元的PIC公司不多,面臨 “因做大而做死”威脅的并不多。嶺芯在目前產值還很小的情況下就已上了ERP系統,目的就是為了嚴格控制放賬,對庫存實現國際通行的ABC管理法,這在大陸現有的眾所周知的商業環境中尤為重要。

當然,設計公司的靈魂還是設計人員,好的設計人員即使在硅谷也是太少。要保證好的設計人員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在國內這樣人人想做老板的環境下,尤其對設計人員,希望一流的設計匯報給二流設計人員幾乎是不可能長期平衡的。因此,創業團隊中的設計主管一定要盡量優秀。可惜受大陸改革開放的年限限制,在美國第一流的設計人員中幾乎沒有大陸出去的。嶺芯的設計團隊由 Dan Agiman帶領。Dan不僅從1981年TI公司開始就一直在做PIC設計,而且他在系統上個人獨立擁有的專利就有15項,這即使在美國也是屬于最頂尖的幾個設計大師之一。這就保證了公司不會由于個人能力限制最優秀的人才的加入。

第二要有實用的錄用和人才培養體制。毋庸置疑,這是一個人人希望暴富的浮躁的年代,事實也的確是盜竊版圖直接銷售的公司往往好于注重研發的公司。但要能長期立于江湖而且有所發展,就要潛心解決技術問題。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設計者為了便于跳槽,學了很多膚淺的東西,往往表面上什么都知道,而一旦追根究底,連自己做的課題都講不明白。嶺芯注重的是檢測和培養工程人員的正確的思考習慣,只有通過嚴謹的思考才能發現謬誤的真正根源。通過和大師級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工作,所學的知識肯定是有限的,但能逐漸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將終生受益。

第三要有合適的激勵制度。在美國,要成立一家新的IC設計公司多半需要百萬美元等級的初期投入(軟件、基本設備、租金等等)。在中國“開張”的成本很低。讓我意外的是低門檻的直接結果仿佛是在阻止巨型的公司的出現。我看到不少并不大的公司,幾個月后就分成了幾攤,因為設計總監認為東西都是他做的,銷售總監認為東西都是他賣的。于是我們看到生死年公司的數目反而多了。過去的伙伴成了最水火不能相容的死掐對象,多出來的幾個老總雖然都過的極苦,但多少有了些許精神上的慰藉。嶺芯雖由于和生產線的特殊關系從根本上遏制了分化的可能性,但這不具備普遍性。總的來講還是利益分配上的問題。史玉柱曾經說過,給員工好的待遇是企業最節省成本的方式。對員工的物質激勵,無非是公司股權和日常收入。很多海歸都覺得本土員工并不需要股權激勵。有個著名的海歸公司,公司的第一創始人和第二創始人之間的股權差異已接近十倍,更不要說其他員工了。這一觀點的出發點是只有少數幾個海歸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其他人都是可以隨時替換的。個人非常不贊同此理論。嶺芯的最高層與普通員工的股權比例之所以定得很低,就是希望告訴每一個員工大家要一起成長。關于日常獎勵,美國有很成熟的方法,比如設計師的獎勵與其設計產品的毛利掛鉤,只有盡快將產品做成熟,才能獲取更高的回報。FAE的收入和他們贏得項目的產值掛鉤等等。作為管理者,最主要的是掌握獎勵的分寸。獎勵過多,可能不利于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過少則起不到獎勵的效果。

最后請大家不要忽視公司文化對團隊的凝聚作用。美國以前有兩種風格迥異的公司文化:IBM和INTEL。也許由于中國人數千年的官文化,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似乎在采用IBM的模式:等級分明,什么級別的人坐什么辦公室,甚至每個中層都有秘書。的確,在中國秘書可以很便宜。但對于一個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IT 行業,大家幾乎公認等級文化會阻礙信息的傳遞。公司的情況往往可能是最底層的銷售員心理最清楚,而他的一個及時的反饋可能避免公司的重大損失。個人是 INTEL文化的忠實信徒。在嶺芯,大家都以“某哥”相稱,大家一般叫我“大翌哥”,因為“小義哥”比我早來,名額已被占了。我們甚至希望在新的辦公室能像INTEL一樣,包括CEO都坐Cubic。只有那些給公司帶來一億以上銷售額的設計和銷售人員可以坐進辦公室。這實際是在鼓勵一種奉獻的文化,而非人人都想往上爬的官僚文化。

還有一個M是錢。人人都知流動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卻很少有公司能控制住要做一個“大公司”的渴望。沒有人否認公司的大小最客觀的因素是產值和利潤,大多數人也都認可微軟的“永遠比需求少一人”的理念,但幾乎所有的人都用公司的人數判斷公司的大小。幾年前這個標準是常被當作笑話在硅谷流傳的。

在這個行當,說到錢大家就想到融資。首先,幾家去了納斯達克的公司已經證明:華爾街并不適合于以Me-too 為基調的本土IC公司,他們的計算方式一般如此:比如歐美這個行業的本益比是30,對應于50%毛利(較接近實際的數字),那么30%毛利的公司將只有類似于18的本益比。這與大陸設計公司前期40-50,甚至上百的本益比不可同日而語。個人認為大陸的IC 板塊會繼承臺灣的模式:臺灣開始的股王是華碩(制造業),隨后是MTK(IC設計),現在是多普達(品牌)。事實證明IC設計必然跟隨他所需要服務的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已如日中天,地緣優勢必將創造IC設計業的高漲。要在中國上市,就最好不要保留外資結構并保持三年以上(合資企業還幾乎沒有批準的先例)。也就是說企業必需盡早決定去哪里上市,一旦做成外資結構,就只能去海外上市,但股值將很難炒高。而做內資結構,融資又極其困難。幾乎沒有人不認為現在IC設計企業的融資極其困難。一般有三類風險基金:

1) 歐美基金:大多看到過IC設計企業的輝煌,他們也愿意給予團隊主導的地位。不利之處是他們多半會逼你去他們熟悉的納斯達克。即使同意做合資企業,也并不容易在國內上市。
2) 臺灣或亞洲基金:臺灣直接投大陸的設計公司仍然是禁止的,所以只能作海外結構,這樣又面臨本益比遠低于大陸的問題。再說亞洲投資者很難給予團隊30%以上的股份。
3) 大陸本土基金:倒是合適在本土上市。問題是幾乎沒有公司懂這個行業,也幾乎沒有公司有過成功經驗。如前所述,少數幾個投過都“犧牲”過一輪了。

為了維持企業的生存,或是很多海歸可能已經忘記了上市最基本的功用是融資,而只求將來有個好的名聲,大多設計公司都獲取了境外資金。這樣只能希望政府以后能放寬外資上市的限制了。

說過了我們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還想談談政府的作用。其實政府最應該做的是減輕壓在IC設計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增值稅、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由于這是一個高收入的行業)。現在的政策無疑是逼迫優秀的企業將銷售和營收都建在海外,國家其實未必收得到稅,卻大大增加了本土企業的負擔。另外中國要想讓自己的創業板象納斯達克一樣吸引真正的創新企業,必需放開期權、全員持股等方面的限制。柳傳志對執行力是這樣描述的,“所謂執行力就是選拔合適的人員到恰當的崗位上”。優秀的企業首先要有優秀的激勵架構和企業氛圍。在此基礎上,企業的領導者的主要工作就應當是不斷地發現在某方面超越自己的人才,將自己的這部分責任交付給他,并努力幫助其趨于完美。創業板的新規則應當保障高科技企業吸引人才的獨特需求。

其次,人所眾知如今“分散發錢”方式的弊端。真正做企業的人哪有時間一個口一個口地去跑關系?反之,那些有時間跑的多半看不到他們在市場上的貢獻。人們常說中國要經歷“自造”、“制造”、“智造”三個階段。許多國外的VC前幾年追捧中國的IC設計業也是看中了中國每年創造的大學生的人數。殊不知“智造”更多的是需要把握市場的脈絡、和OEM長久的合作關系、品牌的建立和鋪墊等等。這些VC以硅谷的經驗,投資了大量所謂“最先進”的項目,不幸大都“最先進了墳墓”。其實先進的東西瓶頸是優秀的人,正是中國最缺的,干嘛不在硅谷做哪?中國的強項是制造。作為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個人以為應當放棄那些好高騖遠的先進計劃,減少對那些沒法量產的、只能產生幾篇有利升遷的文章的資助。最應當資助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一個真實產品的研發、生產甚至推廣過程。讓他們成為企業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當中國有了世界級的設計企業,這些公司自然會去探索有用的、新的高度。這比國家去扶持要好得多。國家如能集中財力扶持一些有潛力的企業,也將大大改善整個行業的融資狀況。當然,這并不排斥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一些有用的項目,但評審環節最好有企業和市場的人士參加,也應盡量引用真正的“專家”,所謂專家,就是只知道那點東西的人。一味追求名氣,其實會讓那些并不專精此道的大學問家們疲于奔命而又十分為難。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至少對于電源管理IC,本土企業的前景無疑是光明的。我們要做的,只是一些理性的改變和堅持。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個人認為制造業的冬天反而可能是本土IC企業的機會,因為制造業主們更用不起外國芯片了。所需要注意的只是控制放賬的風險,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和監督。對于我們和非本土公司的戰爭,沒有戰略防御和相持階段,我們一直在發動進攻,只是進攻速度的問題。

我的父親張為佐傾盡了一生的精力推動中國電力電子事業的建立和發展。50年前他開始的事業,而今我也做到了第20個年頭。就象那個打贏了決賽還在問下一場的巴西球員加查林一樣,電源管理已深入我的骨髓。我的合伙人張征說:“他們不理解你對這個行業的熱愛”。愛之切則難免感情用事。前述的觀點難免有不理智的方面,更可能是管錐之見,不妥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正。
板凳
發表于 2009-9-17 12:45:56 | 只看該作者
又一個不懂技術只在外企做過管理的燒餅開始到中國扯淡了。

重點:(大家仔細品位)

“越來越多產品可以像MTK平臺的手機一樣,即使不能都達到“農民都可以做”的水品,能夠制造完整電子產品的門檻也在降低。個人一直認為電源管理IC行業是一個服務行業,臺灣的經驗證明誰貼近客戶,誰就會贏。”

”嶺芯的團隊之所以要和貝嶺和華虹集團合作,正是看準了這一點。這兩年的最大收獲遠不是區區一億多的營業額,而是結合華虹四、六、八寸線的特點,建立起來的電源IC的基本模塊。“


總結下就是:把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拿來然后捆綁大型企業。。。。。。。。。。。。。。
地板
發表于 2009-9-17 14:01:28 | 只看該作者
只看不發言~~~
地下室
發表于 2009-9-22 12:03:55 | 只看該作者
個人認為講的不錯。
6
匿名  發表于 2010-1-31 22:47:27
臺灣和大陸的可比性也是值得懷疑的。
坊間有一個這樣的說法:日本人只用日本的東西,韓國人也是先用韓國的,再用外國的。而中國呢,有外國的基本不用國產的。這個現象還是很明顯。
對于本土的產品還是缺乏信賴。加上政府的政策。更是難了。
7
匿名  發表于 2010-3-25 11:14:52
覺得講的太濃統了,聽的不是很明白
8
發表于 2010-5-29 19:57:13 | 只看該作者
要好好學習
9
發表于 2010-5-29 19:57:25 | 只看該作者
臺灣和大陸的可比性也是值得懷疑的
10
發表于 2010-5-29 19:57:41 | 只看該作者
臺灣和大陸的可比性也是值得懷疑的...
11
發表于 2010-6-15 00:16:44 | 只看該作者
寫得不錯,事實就是這樣
12
發表于 2010-6-17 19:23:44 | 只看該作者
感謝樓主挑明這個行業的格局,
都來長長見識吧.
13
發表于 2010-6-18 10:12:14 | 只看該作者
看了,拓寬一下視野
14
發表于 2010-6-20 12:38:06 | 只看該作者
個人認為講的不錯。
15
發表于 2010-7-28 16:05:55 | 只看該作者
不在這個行當,不了解情況,起碼看了回熱鬧,長了點見識不錯不錯。
16
發表于 2011-2-2 10:00:54 | 只看該作者
不錯,起碼有許多值得商討的地方!
17
發表于 2011-2-11 16:19:04 | 只看該作者
國人加倍努力
18
發表于 2011-3-2 22:18:56 | 只看該作者
必須頂上,謝謝斑竹啊
19
發表于 2011-3-9 09:27:43 | 只看該作者
20
發表于 2011-5-2 21:12:25 | 只看該作者
圍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  -  服務條款  -  使用指南  -  站點地圖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電子工程網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69177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一级视频 | 韩国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 欧美日韩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 高傲名媛野外耻辱调教h | 免费看一级做a爰片久久 | 婷婷91 | 无人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下载 | 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午夜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 免费看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两个人的免费视频 | 欧美色婷婷 | 日本在线观看www | a欧美| 日本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 丝袜美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 久久香蕉久久 | 牛牛影视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 久久久久久久久女黄 | 四虎影院一区二区 | 青青偷拍视频 | 综艺在线看免费高清 | 母性本能 | 99精品久久秒播无毒不卡 | 三面娜迦泰剧全集在线观看 | 麻豆视频污 | 一级做a爱片就在线看 | 特级一级毛片免费完整版视频 | 亚洲综合中文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日韩哦哦哦 |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 | 欧美精品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