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09-08
繼吃下AMD旗下芯片代工廠后,來自阿聯酋的投資大亨再次向芯片業出手。
9月7日,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dvanced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mpany LLC簡稱ATIC)對外宣布,提議以總價39億美元收購總部設在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
ATIC 是阿聯酋阿布扎比政府屬下的一家國有投資公司,特許半導體則是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業,本次收購是ATIC目前為止進行的第二次大型收購舉動。今年3 月,ATIC剛剛從AMD手中收購了AMD旗下的芯片生產廠并在美國成立“Global Foundries”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在收購特許半導體后,ATIC勢必將其與“Global Foundries”的代工業務進行整合,這將大大改寫全球芯片代工業格局。
改寫格局
兩家公司在周一發布的聯合公告中表示,收購提議對特許半導體股權的估價為18億美元左右,總體估價為39億美元左右,其中包括債務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 (截至2009年6月30日價值22億美元左右)。 預計這筆交易將在2009年第四季度完成,前提是獲得股東和監管部門的批準。
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是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商。淡馬錫控股通過獨資子公司新加坡科技半導體持有特許半導體約59%股份。特許2008財年第三季面對五個季度以來最大的虧損,虧損2438萬美元;第四季蒙受近七年來最大季度虧損,凈虧損達1.14億美元;去年全年蒙受9258萬美元凈虧損,宣布在全球裁退600 名員工。今年第一季度的凈虧損,將進一步擴大至1.47億美元。
對于持續虧損的特許而言,出售或并購特許半導體的傳言已不是新聞。2008年10月,市場盛傳特許半導體成為并購對象,有興趣的買家是臺積電和臺聯電,結果告吹。隨后特許半導體轉向與中芯國際接觸。今年1月間,市場又傳言特許半導體的一個大股東有意購買其股份。
ATIC在公告中并未對收購后續的整合計劃做出展望,但是業內人士認為,與“Global Foundries”合作勢在必行,這將對特許的傳統競爭對手臺積電、臺聯電和中芯國際構成挑戰。特許競爭對手臺積電、中芯國際對此均表示不予評論。
“ 收購改變了全球芯片產業的格局。” 半導體咨詢機構iSuppli資深分析師顧文軍說,因為特許半導體與IBM的合作關系,未來“Global Foundries”勢必會延續這種關系,這將使芯片代工業分化成“臺積電陣營"和“IBM陣營”,未來兩大陣營的對抗將越來越激烈。
顧文軍說,從技術和產品線角度來看,收購的特許剛好能跟“Global Foundries”形成互補。Global Foundries全部是45納米以及以下的先進制程,主要面向PC市場,特許的主流制程則是65納米及以上,主要面向消費電子產品,因此收購特許半導體可以幫助“Global Foundries”建立一條更為完整的產品線。
沒有投資價值的產業
從臺積電、臺聯電再到中芯國際,中東大亨ATIC作為特許半導體的最后買家引發了市場關注。此前因為AMD遭遇債務危機,ATIC聯手另一家阿聯酋的國營風投企業“穆巴達拉公司”,收購了AMD旗下的芯片制造工廠。在與AMD合資成立的新公司“Global Foundries”,ATIC擁有55.6%的股權。ATIC承諾初期將對新公司投資21億美元,其中7億美元直接付給AMD,并在未來5年繼續投資 36億至60億美元。
在經濟危機全球投資人收緊腰包同時,ATIC對芯片制造業的大手筆投資讓人費解。對于其進入半導體產業的真實意圖,ATIC并未做出任何解釋。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ATIC的逆勢投資有一定“特殊性”,不能代表主流投資界的看法。
事實上,由于技術和成本的復雜性,芯片制造的研發成本越來越高昂,賺錢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些投資人和芯片巨頭已經陸續放棄了對芯片制造的投資。特許被收購即從側面顯示了股東淡馬錫退出的決心。
臺積電內部一位不愿具名人士接受采訪時說,半導體制造業是個發展已趨成熟的行業,業績年增長率從1990年代中的兩位數,跌落到目前的大約5%。實際上從2004年以來,芯片公司的獲利率要透過降價擴大市占率才穩定下來。從投資角度來說,芯片制造已經失去吸引力。
在此狀況下,大多數芯片業者面臨長期競爭力危機,經濟衰退將這一問題擴大化。顧文軍說,對于當下不景氣的半導體代工業,表面看起來是經濟危機,其實是代工產業本身到了變革時代。半導體制造已經越來越由“先進制造”變成了“普通制造”產業,整個產業鏈條,上游原材料、設備供應商,中游芯片設計公司,下游客戶都在賺錢,唯有芯片制造企業步履維艱,投資方不斷賠錢。當產業失去投資價值時,“大者恒大”,后來者想要趕超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這對于一直試圖趕超臺灣的本土芯片制造業不是一個好消息。一直以來,特許半導體和中芯國際都在爭奪“全球晶圓第三”的位置,特許被收購或許是一種暗示:分拆和加速整合已經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長期趨勢,未來以中芯國際為首的本土芯片制造業若想成功,必須順應潮流,盡快走上聯合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