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三網融合引發了終端設備的重大變革。三網融合并非物理網合一,本質上乃是在技術趨同的IP網絡上承載廣電、電信和互聯網業務。三網融合在終端上就表現為多接入方式和多業務支持。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原來附屬于三網的終端設備與網絡的耦合關系將被徹底打破,一種特定類型的終端,并不一定必然與特定網絡和業務綁定。電視機作為電視網絡的終端設備已經存在了將近100年,由于技術所限,電視機一直與廣播電視網絡緊密捆綁,且功能單一。隨著互聯網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多媒體播放器、游戲機、電話機等各種消費電子都在加速實現網絡化,電視機的網絡化進程卻遠遠滯后。在三網融合的推進過程中,電視機也將逐漸智能化,具備連接互聯網的能力,從而解除與廣播電視網絡的綁定,成為用戶迸入互聯網世界的入口。 本文首先分析電視屏幕網絡化的現狀,指出三網融合終端產業發展的重點;接著結合國內外互聯網電視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分析技術發展和標準化現狀和出路;闡述了互聯網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 2 電視屏幕的互聯網化是三網融臺終端發展的重點 互聯網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支撐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關鍵設施,人們的生產生活對互聯網的依賴性越來越大。2010年4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4.04億,互聯網業務應用日益豐富,互聯網的應用加速向傳統產業領域滲透。國家啟動三網融合工作,將進一步推進我國電視播出機構的網絡化,互聯網音視頻內容將進一步繁榮,互聯網業務也將更趨多元化。業內專家也普遍認為,三網融合的大方向是互聯網,廣電和電信行業在三網融合推進中應以互聯網的發展為基礎。 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PC機和手機作為人們最常使用的終端設備相繼完成了與互聯網的對接,實現了網絡化。PC機快速普及并聯網是Web業務在 2000左右的爆發式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近年來,智能手機的普及則直接推動了移動互聯網和Web2.0的大發展。手機和PC的網絡化和智能化,不僅被動適應網絡和應用的變化,而且也對推動互聯網的發展起到關鍵的助推作用。 相對而言,“電視屏”的網絡化程度低,難以適應三網融合過程中家庭娛樂應用向互聯網遷移的趨勢。調查發現,人們在電視機前消耗的時間仍然多于上網,而且電視受眾基數遠遠大于PC和手機。因此,電視機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設備之一,特別在家庭娛樂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在PC,手機和電視機 “三屏”中,“電視屏”卻是智能化和網絡程度最低的。絕大多數已經銷售的電視機仍然只具備基本的顯示功能,具備接人互聯網功能的“互聯網電視”普及率還非常低。2009年,我國彩電銷量3450萬臺,其中互聯網電視99.2萬臺,僅占2.8%。而作為電視屏網絡化的替代方案,“網絡機頂盒”發展也很緩慢,國內約100萬臺(含P2P和推送型),與龐大的電視用戶基數相比微不足道。此外,廣電運營商已經部署的6千多萬個數字電視機頂盒大多數都不具備交互功能,難以接入開放互聯網。電信運營商部署的440萬臺IPTV機頂盒也都是面向專網業務設計的。所以總體上,“電視屏”的網絡化進程與三網融合對家庭終端的需求存在差距,已經成為三網融合終端發展的短板。 可以說“電視屏”的互聯網化是三網融合終端產業發展的重點。實際上,就在國內三網融合試點啟動前夕,國內外產業界巨頭都已經看中了這塊空間巨大的“藍海”,紛紛進入這一領域。2007年,蘋果推出AppleTV。2008年Yahoo!提出了ConnectedTV概念,并聯手Intel推動基于Widget的開放互聯網電視解決方案。2010年5月,Google啟動以“把Web的內容引入到TV”為目標的GoogleTV計劃,將與 lntel,索尼,羅技等聯手打造完整生態鏈。 3 互聯網電視的技術方案和標準化分析 目前,互聯網電視產業正處于起飛階段,國際上各廠商都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全力推廣自己的解決方案,謀求樹立事實標準。而一些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在積極開展互聯網電視的標準化研究,希望能夠建立全球統一的互聯網電視開放標準體系。 在廠商推動的私有解決方案中,雅虎的ConnectedTV和GoogleTV具有代表性,在業界影響廣泛。 3.1基于Widget的Yahoo!ConnectedTV YahOO!提出的聯網電視解決方案,是在傳統電視機上采用基于Web技術的Widget增加互聯網功能,其核心是一套TVWidget引擎。它可以運行于基于Linux的電視一體機或機頂盒硬件上,實現在收看傳統電視時使用互聯網應用的目標。在技術實現上,Yahoo!TVWidget對 Konfabulator桌面Widget的功能進行了擴展,并重新建立JavaScript框架(KONtXFramework)從而大大簡化應用開發,最終形成了其第5代Widget引擎,以此作為TVWdget的基礎平臺。 YahooTVWidget的架構如圖1所示。KONix提供了一套調用雅虎Widget引擎的JavaScriptAPI,支持標準的DOM2,并部分支持CSS。上層的TVWidget可以通過調用API實現與底層引擎的通信。用戶的所有Widget應用有統一的容器管理(Container)。Widget在內容來源上是開放的,基于Widget不僅可以實現基本的網絡信息測覽,還可以獲取互聯網上的音視頻內容。 圖1 Yahoo TV Widget架構 雖然任何人都可以開發自己的電視Widget應用,但都需要經過雅虎認證才能正式發布。雅虎實際上通過控制Widget引擎主導網絡電視生態鏈。 3.2基于Android的GoogleTV GoogleTV的計劃比Yahoo龐大,不僅包含了軟件,還包含整合硬件和外圍設備,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見圖2)。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其在Web搜索和瀏覽方面的優勢向電視屏幕進軍,因此最關鍵的仍然是基于Andriod操作系統的軟件平臺,包括GoogleChrome網頁瀏覽器和 AdobeFlash10等模塊。在這個平臺上不僅可以運行Android軟件,也可以運行基于瀏覽器或Flash平臺的網絡應用。終端硬件可以是一體機,或者機頂盒等其他可與電視機連接的嵌入式設備。 圖2 Google TV的設計理念 GoogleTV希望能夠將Web與電視緊密結合,讓用戶感覺和電腦一樣瀏覽和搜索網頁、在線視頻和DVR上的節目,能夠從 AndroidMarket上下載和購買Android程序,能夠使用Android手機控制電視機,從而在電視機上實現基于Web的“三網融合”。 雅虎和谷歌推動的兩個方案在技術上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共性在于二者都將Web技術放在核心位置,強調開放的互聯網(Web)與電視的集成,這也可以認為是互聯網電視的實質。兩者的差異在于集成層面和范圍不同。相對而言,GoogleTV是更深人更廣泛的集成,不僅可以支持B/S應用,還可以支持C/S應用,不僅支持Web(W3C)技術,還支持Flash,從而給予開發者更大的靈活性。 各種技術方案展開市場競爭之際,一些標準化組織也在積極尋求互聯網電視的開放標準之路。其中主要的標準化組織包括: (1)Open IPTV Forum:成立于2007年3月,創始會員包括愛立信、法國電信、索尼、東芝、三星、飛利浦等,主要任務是形成端到端的IPTV解決方案。該組織的范圍實際上也已超越專網IPTV,涵蓋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業務。2009年10月完成了第一版規范,包括媒體格式、元數據、協議。應用環境、認證和管理等7 個部分,支持直播,點播,PVR等視頻業務和即時消息等基本通信業務。應用環境主要定義終端側的應用編程接口,分為過程型(Procedural ApplicaTIon Environment)和聲明型(Declarativ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兩種,前者以DVB定義的GEM為核心,后者以消費電子協會(CEA)定義的CE-HTML(CEA-2014)為基礎。 (2)消費電子協會(CEA):CEA提出的Web4CE(包括上文CE-HTML)框架,通過對W3C的Web相關標準進行補充和修訂,解決在電視機、便攜播放器等終端上使用Web應用時的互操作問題。目前,Web4CE框架中采用XML定義了終端能力交換數據格式,提出了擴展HTML標簽以支持遙控器操控,提出了新的JavaScriPt對象支持交互通信,并且提出了在不同設備間實現會話遷移的機制等。 (3)DVB混合電視HbbTV推進組:歐洲的DVB組織提出的廣播通道與寬帶網絡通道混合使用的方案,終端可以通過DVB機制使用廣播電視業務,也可以通過寬帶網訪問互聯網。HbbTV在終端交互式應用環境上與OIPF保持兼容。 (4)ITU-T:這方面的工作雖然集中在IPTVGSI議題之下,但在終端應用運行環境方面與是否專網關聯不大,其定義了IPTV多媒體應用平臺(IPTV.MAFR)和端系統(IPTV.TDES)很大程度上也適用于開放互聯網。目前主要是基于W3C的Web技術體系,對 HTML,DOM,CSS進行適當的剪裁,并對EC-MAScript(JavaScript)進行擴充。同時,也參照了廣播標記語言(BML)和消費電子協會(CEA)對HTML的剪裁方案。此外,IPTV Widget相關的標準化議題也已啟動。相關的12項新建議也在制定過程中。 (5)W3C:實際上就Web如何進入電視問題,標準化方面的探索早已展開。Web標準的主導組織W3C早在1998年左右就曾經成立了 Television and the web標準組,專門研究Web進入電視機的標準化。隨著日本提出廣播標記語言閉ML)、巴西提出NCL語言、歐洲提出DVB-HTML語言,W3C意識到全球統一的Web面臨分裂的危險,在2002年就關閉了這個組。相關工作轉入“Ubiquitolls Web App”組,致力于打造覆蓋電視、手機和PC各種終端的統一Web。隨著Web應用的擴展,XML,HTML,CSS,DOM等Web成熟技術將加速向電視屏幕滲透,新一代Web標準如HTMLS,SVG等對多媒體的支持更加完善,也將在互聯網電視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標準化組織互聯網電視的標準化活動,雖然在具體的技術取舍上存在差異,彼此問也缺乏有效協凋,但總體上是以W3C的技術為核心的,為未來互聯網電視國際標準化做了很好的鋪墊。但各標準化組織如何處理與產業實踐之問的關系,是影響未來標準成功推廣的關鍵。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際上互聯網電視技術領域出現了以廠商主導的“垂直整合”和以標準化組織為核心的“水平整合”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究竟事實標準還是開放標準最終獲勝難以確定。因此這兩種路徑將會在市場上長期共存。這種情況就給互聯網電視的終端廠商造成困擾:如何選擇自己產品的技術策略。在 2010年7月份ITU-TSG9會議上,InteI和思科聯合提交的一份提案提出了終端軟件架構設計的新思路。在圖3所示的架構中,標準化的業務功能(如OIPF, ITU-T,HbbTV等)在終端上作為一個組件,而非一個獨占資源的應用,而游戲,AppStore,WidgetEngine等也可以根據需要集成進來,這樣就可以既兼顧標準符合性,又能順應市場實際發展。提案建議對組件的集成進行標準化,受到了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為互聯網電視的標準化指出了一個好的方向。 圖3 ITU-T提出的新型軟件架構 4 互聯網電視的發展趨勢 互聯網電視不管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三網融合的深入推進,互聯網電視在功能和形態、用戶體驗、技術架構以及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將呈現出明顯的特點和趨勢。 (1)互聯網電視功能和形態趨向融合。首先,在功能上,互聯網電視除了能夠接人互聯網,還將融合電子商務、語音和視頻通信、安全監控、家居控制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成為家庭娛樂通信的中心。其次,隨著聯網和信息處理功能趨于穩定,互聯網電視的顯示設備和信息處理設備走向融合,五花八門的機頂盒將被集成到電視機中,具備聯網功能的彩色電視一體機將大量出現成為主流。 (2)互聯網電視支持的用戶體驗大幅提升。一方面,視頻體驗質量將進一步提高。當前,高清晰度解碼和顯示正成為三網融合時代終端設備的基本能力,用戶體驗從標清走向高清時代。未來,三維顯示技術將日趨成熟,多媒體信息展現效果將比二維時代空前提高,用戶體驗質量將經歷一次質的飛躍。而寬帶網、 CDN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將提升多媒體內容的傳輸性能,從而確保較高的QoS。另一方面,人機界面技術將由長足進步。雖然近年來終端的信息輸入和控制方面出現重大提升,運動傳感、多點觸控等技術已經在游戲機、手機上大量使用,不用遙控器的“空手遙控”技術也已經變為現實,將在未來幾年走向實用。然而這些新的UI技術在互聯網電視機還未大規模采用。隨著產業重心向互聯網電視轉移,適合Web和電視機的UI技術將在未來出現突破。 (3)互聯網電視技術架構更加開放。為了屏蔽底層軟硬件的差異,使應用可以運行在不同軟件和硬件的終端上,機頂盒、手機等終端軟件結構已經越來越多地采用基于中間件的架構。未來的互聯網電視終端,在技術架構上將更加開放。特別是為了實現與萬維網(Web)應用的無縫集成,基于Web技術的中間件有望成為發展的主流,符合W3C標準支持統一的Web將成為互聯網電視的主流趨勢。 (4)互聯網電視產業與內容和業務深度整合。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在終端(如蘋果公司)、業務(如谷歌公司)或內容(如國家網絡電視臺 CNTV)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傾向于自主建立一條覆蓋“終端一業務一內容”的產業鏈。表現在互聯網電視上,就會出現終端設備與特定業務或內容緊耦合的市場運作模式,這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三網融合終端產業的主要發展模式。但這種整合也存在開放與封閉之分。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AppleTV,將iTunes與AppleTV捆綁,用戶只能訪問限定的資源。隨后國內外廠商也紛紛跟進,出于保證易用性、服務質量和商業利益的考慮,這些互聯網電視方案并不提供到任何互聯網站點的連接,而是將用戶導入特定的合作方網站,也就是所謂的“圍墻花園”模式。與此相對,“谷歌(Google)TV”代表著“開放模式”,用戶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訪問任何互聯網內容。雖然短期內對開放與封閉模式的優劣難有定論,但參照移動互聯網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經驗,有理由相信,開放模式的互聯網電視將是大勢所趨。 5 結束語 三網融合對終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電視屏幕的網絡化是三網融合終端發展的重心。從國際上主流的解決方案來看,Web技術將成為互聯網電視的核心。各種技術方案展開市場竟爭之際,一些標準化組織也在積極尋求互聯網電視的開放標準之路,以W3C為核心的標準化實踐為未來走向統一標準奠定了基礎。互聯網電視不管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還都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三網融合的深入推進,互聯網電視的功能和形態將進一步融合,用戶體驗將大幅度提升,互聯網電視的技術架構、產業鏈和商業模式都將向更開放的方向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