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篇《惠普上演華碩黃靜門惹怒中國軍人》的文章,文章中講述了一位中國軍人在購買惠普筆記本后,因為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所遭遇到的維權路上的尷尬事,并一針見血的指出“所謂的HP金牌售后,竟然是如此的不堪”。對此,筆者也不免為之動容,就PC市場來說,作為國外品牌的惠普電腦能夠在中國風生水起,其盈利模式的差異化決定了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售后,而隨著國內品牌的迅速崛起,品牌化的概念越顯得深遠,產品從研發到選材最后到組裝,幾乎沒有任何訣竅可以挖掘,所有的PC廠商用的都是提供商的芯片和組件,因此,國內外PC廠商最終比拼的還是售后。如果惠普的售后真是如此不堪,試問還有何種優勢在中國立足? 但惠普全球副總裁張永利可以很理直氣壯的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有”。對于行業內電腦下鄉“洋品牌不如國產品牌有優勢”的觀點,中國惠普PC掌門人張永利如是說:“惠普研發、生產都在中國,團隊都是中國人,我認為惠普也是國產品牌”。 筆者本人很少有是否國內外品牌的概念,只知道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希望可以享受到上帝般的禮遇和高質量產品所帶來的快感,在囊中羞澀的時候只好選擇偏低端的產品,挑戰一下自己的容忍度以及豐富一下電腦軟硬件知識。但無論如何,對于購買一臺耗資巨大的筆記本電腦來說,品牌觀念最終還是要回歸理性,不管是國外品牌,還是國內品牌,不管是惠普還是聯想,都先要結合自身所需、資金限額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之后再做決定。我想大多數的消費者與我的消費心理是一致的。但不知為何,一些國外品牌也想“沾親帶故”的走點關系,但殊不知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消費者對于高科技產品的選擇都已經是非常理性了,強行給自己安上個“國產品牌”的頭銜,其實充分暴露在競爭壓力下自身的自身實力下滑所產生的不自信。 二十多年前,作為PC巨頭的惠普公司在中國粉墨登場,并隨后在中國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要知道泱泱中華素來就是以禮儀之邦標榜于世,對于國外來客入駐中國的現象,選擇了欣然接受并給予了高度信任。當然,這也得益于惠普同樣深諳其道,頗得其中三昧,在產品線上也是嚴格把關,并將西方的“顧客就是上帝”的銷售理念移植到中國,惠普的服務逐漸被經營成為了一大品牌。 但最近兩年不知道是世風日下,還是聯想、神州等國產品牌的迅速崛起,在所有的消費階層中都能以競爭者的姿態與之抗衡,讓惠普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下迷失了 “本性”,業界對于惠普產品的質量和售后聲討聲不斷,當然,這或許是區域性的個別現象,但對于國際PC巨頭惠普的企業屬性來說,應該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搶占市場”永遠是企業之間的主旋律,但也同樣是一把雙刃劍。過分專注于市場競爭,很容易忽視掉PC企業賴以生存的產品線的嚴格把控以及對用戶關系的維護。 就08年全球PC市場份額來看,惠普全球市場份額為19.1%,而戴爾市場份額13.2%,聯想的市場份額為7.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惠普在PC市場的霸主地位,不排除在未來兩年被其他PC列強趕超的可能,而在中國市場,以聯想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后來居上,牢牢占據了國內一哥的地位,在全球PC市場上與惠普之間的差距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望其項背”了。 而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中國PC市場的競爭也在逐漸升溫,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出臺電腦下鄉產品13%的補貼政策是完全開放性的,對于所有PC廠商來說都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反觀惠普,卻過分擔心作為國外品牌在中國或將遭遇政策壁壘以及缺少國產品牌的親和力,因此也就有了業界盛傳的關于電腦下鄉“洋品牌不如國產品牌有優勢”的觀點。 張永利對于惠普在電腦下鄉中不被重用的擔心顯然有些杞人憂天,而“惠普也是國產品牌”的論綽更是將品牌的觀念給“邪說”了,所謂研發、生產、銷售都是中國人是不錯,但利潤大部分卻是流向國外,而且同等條件的企業在中國多不勝數,以此類推,像諾基亞,索尼,三星都可以稱之為國內品牌,如此忽如一夜春風來,中國搖身一變,足以成為全球第一品牌強國了。顯然,張永利的論綽只能權當一次笑談。 惠普創始人之一戴維·帕卡德曾說過:“回顧一生的辛勞,我最自傲的,很可能是協助創設一家以價值觀、做事方法和成就,對世界各地企業管理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的公司;我特別自傲的是,留下一個可以永續經營、可以在我百年之后恒久繼續作為典范的組織。”而戴維·帕卡德所說的“價值觀、做事方法”,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惠普之道”。 筆者認為,其實PC品牌是否國產并不重要,消費者看重的是PC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如果惠普能夠延續戴維·帕卡德的"惠普之道",將堅若磐石的企業文化和服務精神繼續在中國傳承和發揚開來的話,即便不是國產品牌,也會受到消費者的擁戴。反之,如果不能夠開拓新的技術和服務,以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提高客戶的生活質量作為立足根本的話,在中國的道路肯定不會再長遠下去。一場突如其來的毒奶粉事件,讓國產奶粉業瞬間坍塌,國產品牌三鹿事件能夠充分折射出國產企業的在消費者心中的最后底線。任何損害到消費者利益的行為都將受到批判,因為消費者有自身對于品牌的緯度,即便是對于民族品牌,寬容度同樣是很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