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指MCS-51系列單片機,CICS指令集。由Intel公司開發,其結構增加了如乘(MUL)、除(DIV)、減(SUBB)、比較(CMP)、16位數據指針、布爾代數運算等指令,以及串行通信能力和5個中斷源,內有128個RAM單元及4K的ROM。其代表型號是ATMEL公司的A系列,它廣泛應用于工業之中。目前國內的51單片機市場主要為國產的產品STC系列其號稱,穩定與廉價的。 學習51單片機的誤區 誤區1:51單片機是學習的基礎 “51單片機是學習的基礎”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在我讀本科的時候,當時它無疑是學習的基礎——畢竟那時沒有更高級的單片機可以供使用,國內更沒有更高級的教材供參考,老師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而51單片機正符合這樣的需求,不僅有大量的成型的教材,示例,當時工作的實際項目也是51單片機為主,于是51單片機理所當然的成為當時的學習基礎。要知道筆者讀本科的時候是2004年,即10年前的東西。按照莫爾,行業每18個月更新換代,10年前的技術現在已經更新了6代了——事實也確實如此。 目前32位Crtex-M系列單片機的各種教程已經普及,其學習的難度不斷降低。以公司的F系列單片機來說,意法在推廣產品初期大量贈送了核心板。免費贈送的核心板不僅有流行的32位Cortex-M系列微,更在板上集成在線調試器。隨機附贈的光盤或者鏈接更是提供了大量的示例源代碼。我們只需要安裝開發環境即可直接編譯與下載調試。這時,如果再說51單片機是學習的基礎肯定是不合時宜了。 誤區2:51單片機可以學習的操作 51單片機可以學習寄存器的操作,這一點兒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分析一下其更深層的原因。在MSC-51單片機的編程環境中,最初是以匯編語言為主要編程語言。要知道匯編語言就是直接操作寄存器的,匯編語言是無法做到C語言的函數調用與的。如果說51單片機是以操作寄存器為優點,我覺得更應該說51單片機操作寄存器是一種無奈,是只有一個選項的選擇題。 我們現在的Cortex-M系列單片機就無法學習寄存器了嗎?顯然不是。在中,硬件的操作方式就是寄存器的操作,但是其實現卻是可以不同。各微處理器提供的C語言庫函數包其實質就是將操作寄存器的指令進行了C語言環境下的封裝。我們這里用ST官方庫函數舉一個示例: void USART_Init (USART1, *USART_InitStruct);//實現1的初始化,簡單明了,無需注釋 筆者在這里也想舉一個示例來說明寄存器操作的步驟,但是操作寄存器實在是太復雜了,筆者不想去浪費時間去整理了。 通俗易懂的C語言,方便移植的C語言與硬件平臺相對應的聯合,就能完成硬件的操作。有了簡單、方便的方式,我們為什么還要考慮繁瑣,復雜的匯編語言與寄存器操作呢? 誤區3:51單片機的成本低 成本都是左右應用的主要因素。項目的立項主要考慮成本,銷售的定價主要成本。低成本的方案才會在市場里占有優勢?墒牵51單片機真就是最低成本了嗎?非也。現在按照功能劃分,部分Cortex-m0系列的的成本也能做3元人民幣。其性能已經是51單片機的好幾倍了,而且更容易開發與維護。 還有另外一個成本:開發難度成本。51單片機不支持在線調試,有一些問題在編程初期沒有發現,只有與硬件連接后才會顯現出現來,例如控制操作中經常用到的延時。這時在線調試的巨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它可以極其方便的查看微處理器當時的狀態,使得問題的分析變得簡單而透明。從而,有效降低開發的難度,縮短開發周期,節約開發資金。 誤區4:51單片機入門簡單 51單片機入門簡單?我對于這個觀點持保留意見。想要入門51單片機,我不僅熟悉該款單片機外設,而且還要充分了解寄存器的某位的意義。對于時鐘,的配置必須了如指掌。這樣無疑會增大我的學習難度與熟悉的周期。如果我們使用32位單片機的庫函式,我們只需要具備C語言的知識,了解API函數,直接看已經注釋過的寄存器意思即可,不需要了解其底層的硬件實現,更不需要了解某個寄存器某個指定位的意義了。這樣,減少了我的工作量,從而降低了開發難度。你說是51單片機入門簡單,還是32位Cortex內核微處理器簡單? 的學習是非?菰锒钟刑魬鹦缘氖虑椤S捎谂c實際的硬件直接連接,不僅要考慮編寫的正確性,而且還要考慮硬件的可靠性。這時,簡單、高效的軟件編寫就變向的降低我們開發難度與風險。51單片機已經是明日黃花,向前看才是發展。是時候向51單片機說再見了! 技術資料出處:電子工程世界 該文章僅供學習參考使用,版權歸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