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智能化建設在國內歷經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標準,它們的出現了滿足了不同收入階層對住房智能化的要求。而室內終端作為小區智能化建設中一個重要環節,也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住宅智能化要求的提高逐漸發展成一個集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信息服務處理平臺。 傳統室內終端只能在用戶室內進行簡單的安防和電器的控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住宅智能化的要求。而家庭信息終端HIT(Home lnformation Termination)在具有安防和電器控制功能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了信息服務的功能(例如電子商務和家政服務等),滿足了人們在現代社會中快節奏和開放性的生活。 1 小區整體結構及系統流程 整個小區管理系統由住戶室內控制和小區內部管理兩部分組成。其中,小區內部管理主要由小區公共安全和小區日常管理兩部分組成。而住戶室內終端和室內控制器RC(Room Controller)構成了住戶的室內控制。圖1是小區整體結構及系統流程圖。 在小區內部,系統通過公共安全設施(電視監控和周界控制等)和小區管理設備(出入口門禁和車輛管理等)來監控對小區的非法闖入。一旦某個環節出現異常,則公共安全設施或小區管理設備立即將此異常上傳至小區監控中心(中心數據庫),以便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在住戶室內,住戶通過HIT終端向室內控制器RC以無線數據傳輸的方式發送控制數據,RC接收到數據后,根據通信協議判斷接收到的數據是室內控制命令(安防或電器控制)還是請求信息服務命令(查詢物管通知或要求家政服務等)。如果接收的數據是室內控制命令,那么RC解析命令后直接對室內的防區或電器進行操作。一旦對防區進行了設防操作后,RC輪流查詢每一個設防防區的狀態。當防區出現異常時,RC在室內報警的同時還將此異常情況上傳至小區監控中心。如果接收到的是請求信息服務的命令,那么RC對此命令不做任何處理,直接上傳至小區監控中心,由中心數據庫來處理此條請求信息服務命令。 2 終端硬件設計 終端采用手持PDA的形式,并且以無線數據傳輸的方式完成與室內控制器RC之間的通信。圖2是終端硬件結構圖。終端主要由微控制器Atmega103、觸摸屏輸入、無線數據通信、非接觸式IC卡身份識別、LCD顯示模塊以及電源管理模塊等構成。其中,觸摸屏輸入模塊和LCD顯示模塊共同實現終端的輸入操作和狀態顯示。無線通信模塊將輸入的功能操作按通信協議的規定組織成命令數據幀,以無線的方式發送至RC,并且接收RC給出的應答信息。為了保證終端使用的安全性,終端引入了身份識別模塊。使用者只有通過終端的身份識別后,才具有終端的某種使用權限。并且在身份識別模塊的軟件設計上還可以設置不同的終端使用權限。 終端以Atmega103為主控單片機。Atmega103是一種高性能的AV_R系列單片機,實現了每兆赫茲晶振頻率處理能力1MIPS、內部有128K字節的Flash Memory、4K字節的SRAM、還帶有4K字節在線可編程EEPROM、支持ISP功能。本終端系統中的單片機任務十分繁重,在完成驅動LCD顯示和觸摸屏的同時,還要完成與nRF401無線數傳模塊的接口并通過它實現與室內控制器RC的交互。Atmega103內部資源豐富且功能強大,可以簡化系統設計,提高系統可靠性,非常適用于本系統。 2.1 觸摸屏控制器 實際應用中,終端采用的觸摸屏控制器是AD7843。AD7843是AD公司生產的一款專用于4線電阻式觸摸屏的模/數轉換器。AD7843有12位或8位可選的兩種工作模式,具有單一電源供電、完全低功耗模式、轉換速度快等特點。圖3是AD7843與4線電阻式觸摸屏典型接口圖。 圖3中,PENIRQ引腳在觸摸屏被點擊后立即產生一個寬度約為4個DCLK的負脈沖向主控單片機申請中斷。主控單片機響應此中斷后,通過DIN引腳將控制字寫入AD7843的控制寄存器,以啟動一次轉換。轉換結束后,BUSY也將產生一個負脈沖向主控單片機申請中斷,響應中斷后主控單片機將轉換結果由DOUT引腳讀出。讀出的結果經過轉換后就是觸摸屏上被點擊點的坐標。 在終端設計中,采用功能圖標表示終端具體功能操作。這樣通過點擊觸摸屏對應位置下LCD上顯示的功能圖標,可以選擇相應的功能操作,從而可以對終端進行相應的操作。 2.2 LCD接口電路 終端采用160x160(dots)的LCD作為顯示界面。LCD控制器選用SEIKOEPSON公司的SED1335。SED1335具有較強功能的I/O緩沖器、指令豐富、4位數據并行發送且驅動能力強,可實現圖形和文本混合顯示。 單片機對LCD采用直接訪問方式,將LCD作為存儲器直接與單片機的總線相連接。LCD控制器的數據總線與單片機的數據總線相連,并且由單片機給出控制器的片選及寄存器選擇信號。此外,LCD的單片機接口時序與SED1335接口電路的時序采用Intel8080時序。 2.3 無線數據傳輸 終端將選擇的具體功能操作按通信協議的規定組織成數據命令幀通過無線數傳模塊發送至室內控制器RC。系統采用nRF401作為無線數據收發的控制芯片。nRF401是Nordic公司推出的一款工作在433MHz、具有雙通道的、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20kbps的無線射頻數據收發芯片。而且nRF401做到了單個芯片實現FSK信號的收發,其引腳電平為CMOS電平,可以直接與單片機串行口通信。 無線數據傳輸模塊和單片機采用5-wire接口的方式。圖4是Atmega103與無線數據傳輸模塊的連接電路。 圖4中,PB4、PBS、PB6分別控制無線數傳模塊的電源控制端(PWR_UP)、工作頻率選擇端(CS)以及工作模式選擇端(TXEN)。其中,當TXEN=l時,nRF401工作于發送狀態;當TXEN=0時,nRF401工作于接收狀態。另外,單片機的串行口(TXD/RXD)與無線數傳模塊的數據輸入/輸出端(DIN/DOUT)直接通信。 保證無線數據傳輸的穩定性是終端開發的關鍵之一。在終端設計的軟、硬件兩方面,增加了抗干擾措施。硬件上,在單片機的串行口與無線數傳模塊數據端之間加上隔離電路并對無線數傳模塊的電源電路設置去耦濾波電路,以減小單片機對無線數傳模塊的電磁干擾。軟件上,采用了適當的信息碼組合方式以及數據幀校驗的方法來減小數據傳輸的誤碼率以及錯誤數據幀對終端整體數據傳輸的影響。 2.4 身份識別 終端所包含的功能服務中,有一些功能服務涉及到住戶商業利益和家庭安全。例如,電子訂購和安防控制等功能操作。這些功能操作只有在終端使用者經過身份識別后,具有了一定操作權限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終端采用非接觸式IC卡對使用者進行身份識別。 非接觸式IC卡又稱射頻卡,是國內外近幾年日益廣泛使用的新技術,它成功地將射頻技術與IC卡技術相結合,解決了無源和免接觸的問題。非接觸式IC卡系統由讀寫器和非接觸式IC卡兩部分組成。應用系統通過讀寫器對卡進行操作;讀卡器通過射頻信號同步進行近距離通信,并為卡上芯片提供工作電源;非接觸式IC卡響應讀寫器的指令,并報告處理結果。 終端開機后,通過讀入使用者IC卡上存儲的數據對用戶進行身份識別。只有身份識別通過后,使用者才能對終端進行后續的操作;否則,終端在不響應后續的任何操作的同時還會發送報警數據至室內控制器RC以提示有非法用戶。另外,通過終端的軟件設計還可以設置三種不同操作權限的用戶:非法用戶、訪問用戶和標準用戶。 3 終端軟件設計 終端的系統軟件包括三大部分:觸摸屏控制程序、LCD顯示驅動和無線數據傳輸。整個系統軟件是在Atmel公司的AVR-Studi04.0集成開發環境下采用匯編語言完成的。 3.1 觸摸屏控制程序 觸摸屏控制程序是一個觸摸屏申請中斷以及單片機響應中斷的交互過程。 一旦觸摸屏被點擊后,立即向單片機申請中斷,提請單片機啟動一次A/D轉換。單片機在中斷服務程序中將控制字寫入觸摸屏控制器AD7843的內部寄存器中。控制字的主要功能是通道選擇、精度選擇、工作模式選擇以及電源控制。轉換結束后,單片機在另外一個中斷服務程序中完成轉換結果的讀入。控制字的寫入和轉換結果的讀出都是在單片機提供的時鐘脈沖同步下,以串行方式完成。當AD7843工作于125kHz時鐘脈沖下,其最大工作電流僅為380μA。 3.2 LCD顯示驅動 終端中液晶顯示器是人機交互的界面。液晶顯示模塊和觸摸屏輸入模塊共同完成終端各級功能操作的輸入及顯示、文字輸入及顯示和其它提示信息的顯示等。因此做到人性化的人機交互界面設計也是本終端開發的關鍵之一。 初始化完成后,LCD顯示第一級功能操作菜單以等待選擇。后續菜單的顯示采用分級顯示的方法,直至最終功能的完成。 3.3 無線數據傳輸 AV_R系列單片機提供了三個獨立串行口中斷:發送完成、接收完成和發送寄存器空。此外,經過內部的波特率發生器,AV_R系列單片機還可以在晶振低頻率下產生較高的波特率。 終端將組織的命令控制數據由無線數傳模塊發送至室內控制器RC,從而實現二者之間的信息交互。為了提高終端系統數據傳輸的穩定性,軟件設計上采用前導碼+同步碼+數據幀的信息碼組合方式,以減小系統的零電平干擾。同時,在通信協議規定的數據幀的幀頭和整個數據幀進行了CRC校驗,從而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在家庭信息終端中引人身份識別和觸摸屏輸入技術,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克服了傳統室內安防終端的很多缺陷。系統設計考慮的諸多要素中,保證系統中LCD顯示模塊人性化和無線數據傳輸的穩定性是開發的關鍵。同時,如何在軟件和硬件上做好系統的低功耗設計直接影響到系統的性能與應用推廣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