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omaobear 小米自主松果處理器要現身了?近日有消息稱,本月發布的小米5c就會搭載小米自主研發的松果處理器,采用八核心A53公版架構,今年還會有一款A73架構的八核新品。 現在,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已經注冊了官方微博@松果電子,并通過了微博認證,顯然預示著松果處理器已經不遠了。 其實,松果要來的消息已經傳了好多次了,去年三季度,就有松果處理器要來的消息,年底又有一輪,如果隨著松果電子官微出現,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 智能手機廠商產業鏈向上延伸,做自己的處理器早已有之,蘋果、三星、華為都是這么干的,LG后來也做了,如今小米的松果終于來了,它的機會大嗎? 一、松果的由來 松果的由來應該是2015年一月份的事情,當時的小米如日中天,2014年以6000萬的銷量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狀元。在鼎盛時期探索上下游發展,小米選中了在芯片行業相對比較弱的聯芯科技。 聯芯以前屬于大唐電信,產品一直在低端晃悠,而且比不上同檔的展訊。聯芯從功能機轉到智能機之后,開發出芯片,但是市場份額不大,能榜上小米算是很不錯的出路。 所以兩者一拍即合,松果就誕生了。 而小米挖來高通的王翔王總,一副要大干快上的意思。松果實際上就是聯芯拿到小米的錢,給小米配套芯片的上游廠商。 不過,聯芯的步子不快,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是整整兩年。華為海思麒麟從920到960了,松果第一代產品才剛剛要發布。 雖然A73的產品也在路上,但是總體進度確實比較慢,A53產品已經出來幾年了,松果才開始發布,還是低頻的,競爭力是不太樂觀的,成本也未必能控制的住。 從2016年三季度爆出消息,到2017年才準備發布,應該說小米和松果還是很謹慎的,希望多測試段時間,不是首發產品就出問題。而松果的問題不是穩定性解決就能解決的。 二、松果生不逢時 小米做松果是2015年初,當時的形勢是小米如日中天,每年銷量增長都是指數級別的,6000萬成為國內銷量第一。2015年的目標是8000萬。 如果小米一直保持這個勢頭,2015年8000萬,2016年突破1億,那么松果的前景是沒有問題的。 先從低端機入手,入門就是幾百萬,后來全線覆蓋,千萬甚至億級別。規模大了,成本就下來了,研發費用也就有了。產品帶動研發,松果一路進步,復制出來一個華為海思。小米自有高性能低成本的SoC,還能定制功能,幫助小米手機競爭,形成良性循環,這個日子是不錯的。 但是,天不遂人愿。2015年1月收購,2015年當年,小米就沒有完成8000萬的銷量,2016年小米更是被趕出了銷量前五名。 本來小米就是微利,銷量下去,利潤也就更可憐了。等到松果2016年底搞得差不多了,小米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 松果還有沒有必要? 自己研發芯片是費錢的,只有達到一定的量,自己研發才有可能比外購芯片性價比更高,而小米從2015年以后量在下降。 銷量下降,讓小米更加謹慎,自己研發的東西從青澀到成熟需要有一個過程,萬一出點什么問題砸了牌子,手機會被連累。華為K3V2只是發熱和功耗問題,就被黑了好幾年,小米要謹慎。 而你謹慎,沒有量,高額的研發成本攤到芯片上,芯片的價格就會很貴,要超過外購的同性能芯片。產業鏈整合沒法降低成本,這個整合就顯得很沒有必要。 松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當年收購的時候是一個形勢,現在是另外一個形勢。不要了,多年投入的產本就沉默了。要,成本上未必劃得來。 松果生不逢時。 三、硬著頭皮頂住 經過兩年,小米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繼續做松果,而且要好好做,于是松果還是來了。 其實,對小米來說,松果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手機,小米并不是單一的手機廠商,小米的產業鏈和投資的血緣企業很多,其中大多是智能類產品。 智能類產品都要有芯片,小米手機要有,小米平板要有,小米電視、小米無人機也要有。 如果,小米放棄了,那么以后這些芯片都要外購。所以即使是雞肋,小米也要硬著頭皮頂住,讓松果發展起來。 現在松果的性價比不高,高投入平攤到芯片上劃不來,但是小米要看到長遠利益。 當年海思K3V2罵聲一片,華為固執的全線產品采用(其實固執的有點過分),寧可影響華為產品的競爭力也要養海思,給海思進步的時間,最終在麒麟920后收到回報。 小米也應該有這個遠見,況且現在手機硬件過剩,芯片只要穩定,性能差點不影響銷售。 所以,硬著頭皮頂住是小米當前的最佳選擇。也許松果第一代第二代會有很多問題,但是未來當松果進駐到小米、米家等小米全線產品之后,小米會收到豐厚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