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王如晨 “新芯的事情總算有了明確的說法,我們董事長、總裁都去了武漢,等好消息吧。”昨日,中芯國際(00981.HK)一位市場人士在電話里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今天,武漢市政府將聯手中芯國際召開發布會,宣布雙方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共同運營武漢新芯。這意味著此前試圖并購新芯的美國美光夢已破碎。 新芯是中部首個12英寸半導體制造項目。該廠一期工程總投資達100億元,2008年正式投產。此前,它一直由中芯國際代管運營。 臺積電、美光出局 “還是挺曲折的。”武漢新芯一位高管昨日對本報表示。 他透露,美光之前,臺積電已談過一輪。年初以來它一直跟武漢市政府互動,由于它是全球半導體代工龍頭,不缺資本、技術、訂單,而新芯重要客戶飛索那時恰恰申請破產保護,加上原托管方中芯國際運營局面不樂觀,因此,武漢確實仔細考慮過與它的合作。 但這有政策風險。臺灣地區一直嚴控半導體業西進大陸,至今未開放12英寸項目。此外由于臺積電去年迫使中芯國際簽訂城下之盟,導致其在大陸落下霸道印象,業內多名權威人士反對這一交易。最終,它沒能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 臺積電談判時,美光也在活動。幾年來它一直尋找外部資源,拓展亞洲市場。之前在與日企爭奪臺企戰略合作中沒占到便宜,困境中的新芯成了最好機會。 美光提出了優厚條件,答應雙方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以重金與技術入股,期望能控股運營,雙方一度接近簽約階段。 但這同樣引起半導體產業人士警惕。同一時期,美國德儀正操作收購中芯國際另一托管工廠成芯,其他外資也在滲透設計業,本土半導體業似乎陷入被外資瘋狂抄底的危局。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與振興規劃》強調了這一產業的自主可控性,‘十二五’規劃中,也是重點編制的戰略產業之一。”半導體產業研究專家顧文軍說,由于美光不是代工模式,如果新芯賣給它,本土設計業將喪失制造平臺。 他透露,身兼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中芯國際董事長的江上舟,以及其他業內人士,多次與武漢方面溝通,并向更高主管部門陳情,力主新芯繼續由大陸經營,主管部門也意識到產業風險,最終終止了與美光的談判。 變托管為入主 新芯繼續歸中芯國際運營,但武漢當地政府也有擔心。因為,過去托管時,中芯國際管理層對新芯發展缺乏商業規劃。2008年投產后,新芯產能僅3000片/月,至今持續虧損。 中芯國際現有管理層給了武漢方面新的承諾,雙方將改變過去托管合作模式,中芯未來將注資新芯,將它正式變為中芯國際武漢廠。 “29日上午就要宣布,合作細節還不能說。”新芯上述高管說。 記者獲得的中芯總裁王寧國現場致辭內容顯示,中芯國際承諾在武漢研發、生產45至90納米的產品,未來不會只做存儲芯片,將增加利潤較高的邏輯類產品,且主要服務于大陸市場。這等于說,新芯的地位與中芯國際北京、上海兩座12英寸工廠平等。此外,還包括人才培訓、芯片設計、產業鏈構建等合作。 但承諾需要資金支撐。依目前局面,新芯至少需幾億美元注入。但要讓中芯國際立刻掏腰包,幾乎不可能。中芯國際上季度雖扭虧為盈,消息人士甚至透露下周宣布的第三季財報也將是贏利局面,但它只是剛剛恢復元氣。今年春天以來,董事長江上舟、總裁王寧國多次對外表示,現金不足,導致無法擴充產能滿足訂單需求。 “看財報,中芯國際根本拿不出錢,政府方面應該會先幫它墊上,讓新芯先運轉起來,等中芯國際明后兩年局面改觀以后再注資。”顧文軍說,就是說,先把“結婚證”領了。 但即使合資公司走上正軌,由于新芯運營充滿不確定性,一旦其財務報告并入中芯國際上市公司,短期內可能為后者帶來風險。 不過,新芯總裁王繼增透露,中芯將確保新芯廠明年月產能達2萬片左右,這一數據基本可以讓該廠財務維持在相對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