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 2010年09月23日 據昨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用戶數量近8.15億,其中全行業在網3G用戶數為2808萬戶,不足手機用戶的3%。換句話講,中國斥224 億巨資全線建設了三種制式的3G網絡,并運營了2年,結果只有一小部分用戶用上了3G。國家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這個3G用戶量比 原來預期有“一些差距”。 此只是中國3G尷尬現狀的冰山一角。 這個尷尬國外其實早已有之。由于形勢的錯判,加上互聯網熱潮的推動,1999年3G在歐洲呱呱落地。當時的3G儼然是個“早產兒”,一是技術尚 未完善,標準不夠統一,自然產生諸多互聯互通的問題。二是歐洲運營商期待過高,把3G當成高端用戶需求,制定了高價策略,此直接導致3G的5年舉步維艱。 2008年,乘北京奧運會的東風,3G在歐美國家運營了近十年后,徐徐到站中國。此時的歐美3G,技術已經成熟,并在低價策略推動下,為大多數手機用戶所接受,運營商也開始掙錢了。 俗話講,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這個10年的滯后,應該能給中國3G運營帶來寶貴的借鑒和經驗。但中國運營商對此似乎視若無睹。 于是有了這樣的重復教訓:在中國制式3G的技術、標準,以及相關產業鏈條尚未完善背景下投入運營,產業供應鏈至今仍捉襟見肘;三大運營商均把3G列入高端用戶計劃,但“有錢人”對此并不買單。 直到2009年底,運營商才突然意識到高價策略欠妥之處。于是,運營商開始轉變策略,爭相推出千元低價手機,試圖降低3G準入門檻。 僅僅放低了準入門檻就夠了么? 在著名的網絡社區“西祠胡同”,一位網友曬出自己3G賬單,引發掀然大波。他在2009年11月購買了WCDMA網卡(每月包3G流量,1000元一年),結果到12月18日他不僅用完所有額度,還欠下巨額資費。 進來容易,想走就難。這個可憐的網友,當了一次資費圈套的“小白鼠”。運營商的關門打狗舉措,引發消費者抗拒和恐懼心理的連鎖反應。于是,流量監控軟件成為3G上網必備軟件,消費者想方設法都要防運營商一手。 這是典型的“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已經阻礙了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信息社會的發展。 國家主管部門也看不下去了。上個月,工信部制訂《關于調整移動本地電話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核心內容是鼓勵運營商通過“單 向收費”等手段降低資費。客觀地說,近些年來為降低移動電話資費,工信部付出了巨大努力且成效顯著:統計顯示,2007年移動通信資費下調了13%、 2008年下調了11%、2009年也下降了13%左右。 盡管如此,我國移動電話的主要服務項目的資費水平依然偏高。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手機話費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77%,占農村居民可支 配收入的比重更是高達15.9%,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專家指出,如果考慮網速和收入水平,我國寬帶資費水平相當于韓國的124倍,不僅“貴”而且 “慢”。 資費啊,高資費! 光“鼓勵”是遠遠不夠的。就在工信部鼓勵運營商降低資費后不久,某電信運營商總裁直接表態:沒有降低3G資費的計劃。 一盆冷水,打消了消費者3G低資費的憧憬。 如果消費者不能用手來使用3G手機,那么,消費者就會用“腳”來投票。你可以賣高價,我可以不用。但可惜國家白投了那么多錢。 中國3G,我拿什么來拯救你? |
可悲 |
垃圾 杜絕3G |
基地臺的建置成本固定, 越少使用者, 所需分擔的費用就越高~ 惡性循環下, 就更難推展了 |
按照文中說法,3G在歐美用了十年才開始盈利,中國這才幾年?本來土壤就不同,種地的經驗自然也不同。 而且,3G本身也確實沒有特別的魅力來吸引絕大多數普通用戶。首先,價格相比2G還是貴;其次,2G用的挺好的,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非要用3G不可(我是說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用戶),用戶并沒有切換危機,干嘛換到3G?一沒價格優勢,二缺切換危機。憑什么就讓普通用戶敞開錢包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