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進銅退是趨勢,而PON技術以其經濟性和靈活性而成為主流的FTTH技術,它尤其適合我國這樣人口龐大而且集中這樣的環境。 PON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電信(BT)提出來的,目的是降低網絡的建設成本,PON技術又分為兩個流派即ITU主推的GPON和IEEE主推的EPON。GPON與EPON最主要的區別表現在TC幀結構上。GPON更注重QoS和管理,EPON更注重成本和組網。 在不久前的一次會議上,中國電信集團科技委主任韋樂平老師表示,GPON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好的性能、具備多業務能力和電信級管理能力,以及更強的產業鏈支持,雖然GPON在現階段落后于EPON(現網市場、標準制定和產業鏈成熟度等方面),但考慮到GPON自身的特點,超過EPON成為主流制式已經為時不遠。他預計2010年GPON將進入規模應用,市場規模將逐漸開始領先EPON;2011年,GPON市場規模將全面超越EPON;2013 年,GPON市場規模將是EPON的3倍,并成為主導技術。 果真是這樣嗎? 從目前的產業鏈看,從芯片,到設備和運營,GPON好似都要領先于EPON。在芯片上,只有Teknovus一家公司專注在EPON領域,Cortina 和全球最大的FTTH芯片廠商PMC-Sierra既有EPON產品也有GPON產品。Broadlight、飛思卡爾、英飛凌、博通、Marvell等 7家公司則只做GPON。在系統設備上,華為、中興、烽火、日立和UT斯達康既做EPON,也做GPON,格林維爾、新郵通和華三等二級廠商只有EPON 產品,而像阿爾卡特朗訊、摩托羅拉、愛立信和ECI等廠商則之支持GPON。在運營商側,日本的NTT和韓國的KT只部署了EPON/GEPON技術,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和西班牙電信選擇的則是GPON,而中國移動方面最近也頻頻露臉表示對GPON的支持。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同時支持GPON和 EPON。 如果僅從以上數據來看,GPON好似已經全面超越EPON,但實際上,無論從技術和產品成熟度還是部署的端口數量來看,GPON都遠遠落后于EPON。尤其是光器件成本,更是成了GPON難以逾越的一條鴻溝。韋老對于GPON的樂觀估計,肯定摻入了他作為一個老電信人的一些感情因素,對ITU和QoS有著難以釋懷的情結。我們知道,韋老一直是GPON的堅決擁護者。雖然歐美的運營商都支持GPON,但他們更鐘情于便于管理維護的點對點的組網方式,對PON 市場的影響有限。而對PON情有獨鐘的我國以及韓國和日本的運營商是PON市場的決定力量,他們的選擇會真正決定PON技術的走向。同運營層面有些類似,雖然阿爾卡特朗訊等頂級的設備廠商只做GPON,但GPON并非其戰略產品線,出貨量也相對較少。而反觀像格林維爾以及盛立亞(被日立收購)等專注于 FTTH領域的廠商都選擇了EPON技術,這是比較能夠反映市場真實需求的;而且,像華為、烽火和UT斯達康等光纖接入領域的領先廠商都將EPON作為了研發的重點。而芯片上,飛思卡爾、英飛凌和博通等也都不是主流的PON芯片供應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整合式難免的。就如EPON芯片市場,其發展早期,廠商數量還是很多的。 用戶群規模決定了EPON的主流地位。日韓是FTTH發展最好的市場,而我國是FTTH最具潛力的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以中國電信為例,它擁有數量龐大的家庭用戶,而這部分用戶對成本比較敏感,而對QoS需求相對較小,所以EPON最適合。另外從技術的角度而言,EPON源于大家熟知熟用的以太網結構,簡單易用且成本低,無論是對安全、計費、控制還是智能化管理都是相對低的,非常適用于家庭級大規模鋪設。在帶寬速率方面,EPON相比GPON也已經沒有什么劣勢,反而隨著10G EPON實際產品的推出,EPON的帶寬支持已經超越GPON。 因此,無論現在,還是未來一段時期,GPON都很難撼動EPON的主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