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無線接收機的主要挑戰是在降低功耗的同時,使其動態范圍最大化。帶有一對時間連續,低通模數轉換器(ADC)的直接變頻接收機的功耗很低,但是它也容易造成諸如正交性不很好、DC偏移和低頻失真等問題,從而限制了產品的動態范圍。另一方面,一個二次變頻超外差接收機就沒有這些限制,但通常由于其復雜性增加,以及需要對較高的中頻(IF)信號進行數字化,它的耗電量相對增大。本文介紹了一種頻率范圍在10"300MHz,帶寬 333KHz,動態范圍為90dB的混頻器和時間連續帶通SD ADC組件。電路的耗電量為50mW,這說明低功耗高性能的二次變頻超外差式接收機是可以實現的。 圖1 兩個超外差式接收機的后端 圖2 ADC的方框簡圖 圖3 ADC的電路圖 圖1對將一個中頻信號進行數字化的兩種方法進行對比。第一種方法需要幾種大功率的模塊,即,可變增益放大器(VGA),抗混疊濾波器(AAF)和ADC,而第二種方法將此模塊用一個帶LC諧振電路的帶通SD ADC所替代。借助時間連續環路濾波器,帶通SD ADC對固有混疊進行保護,省去了AAF。由于ADC的輸入噪聲較低,且它的電流型輸入能提供較強的信號,所以它的動態范圍較寬,因此,也省去了VGA。通過將這兩個高耗電模塊納入到ADC中,第二種簡單的拓撲結構具有節電優勢。 圖2是較詳細的ADC結構。鑒于上述討論,低噪放(LNA)加混頻器的跨導視為gm=10mA/V。低噪放加混頻器的輸出電流2mApp直接作為ADC的輸入,而沒有經過不必要的I-V或V-I轉換。8個元件的電流型DAC(IDAC)的電流減去反饋數字輸出電流,生成一個驅動LC諧振電路的誤差電流。LC諧振電路由兩個外部5.6mH的電感和一個電容組成。通過一個9位片上電容陣列將電容值微調到所需值的1%以內。LC諧振電路在相關頻帶內的有效阻抗為Z=6KW,此阻抗將造成12VPP的電壓擺動,如果不是來自于IDAC的反饋,IDAC的反饋只能導致以下的電壓擺動。前端電路較大的有效增益為gmZ=60,當低噪放有輸入信號時,會使ADC后端的噪聲由減少到只有。由于此噪聲比低噪放/混頻器的輸入噪聲低8dB,因此,ADC的后端對IC噪聲特性的影響不大。由于LC諧振電路不產生噪聲,加之無失真和不耗電,因此,LC諧振電路是帶通SD ADC中理想的第一諧振器。 圖4 時SFT和NTF圖 圖5 fIF="103".25MHz,fLO=100MHz,fCLK=26MHz,OSR=48 時的帶內頻譜 圖6 fIF=273MHz,fLO=269MHz,fCLK=32MHz時SNR與輸入功率的關系 VGA通常用于當信號較弱時,通過增益來降低ADC的輸入噪聲。但是,圖2中的VGA是ADC的一個內部元件,它的主要目的是當信號較弱時降低功率消耗。為了平衡大信號的電流,IDAC元件的總電流必須為2mA,但是當信號較弱時,元件的電流可以降低(本方案中降低了1/4),以節省功耗。全面地改變IADC可以相應地改變ADC,使AGC功能得以實現。全面地降低IDAC可以減小ADC后端的信號擺動,并且利用圖中的可變增益元件使電路得到最有效的補償。為了保持調制器的動態范圍,VGA的增益會隨IDAC的全面波動而反向變動。VGA作為一個其gm值可變的模塊,通過改變非退化雙極結型晶體管(BJT)差分對中的拖尾電流來控制。 ADC的第二個諧振器也使用了一個LC諧振電路。圖3中的VGA和有源RC諧振器消耗2mA的電流,并且不需外部元件就能滿足第二級動態范圍的要求。可編程電容陣列可以實現RC諧振器的調諧。 為使諧振器的Q值較高、漂移量較低,ADC的第三級使用一個開關電容諧振器。有源RC諧振器功耗較低,但是其Q值較低,漂移量較大,必須使用第四級諧振器。通過調整SC諧振器的Q值和漂移量,使其耗電為1mA。由于開關電容這一級工作在離散時間,此調制器的混疊保護性能不如時間連續系統的好,盡管如此,混疊衰減仍大于80dB。 如圖4所示,調制器的通帶設計為fCLK/8,較好地協調了期望噪聲密度和測量噪聲密度。同時,圖4描述了一個信號傳遞函數(STF)。所測量的STF很平坦,在大約500KHz的范圍內,每100KHz下降0.1dB。 圖5中過采樣率OSR=48,時鐘頻率fCLK=26MHz時,輸出頻譜的信噪比(SNR)為81dB,非雜散的動態范圍為103dB。圖6表示fCLK=32MHz時,OSR=48的動態范圍為90dB;OSR=960的動態范圍為105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