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hu05 這段時間一直在將國內的設計與國外的設計做對比,一直在與以前主管國內設計的工程師了解現實的困境與約束,我大概整理了大概能列出的所有的現實的約束。 做項目時間太緊:時間點都是客戶與項目經理定的,工程師并沒有決定權,因此為了時間點與進度不得不去趕時間。 做分析需要人員與成本:熟練運用并理解最壞分析分析方法,通過極端值甚至概率方法分析的需要大量的時間與人員,采用軟件需要購買數據庫和軟件費用。包括那些與質量相關的東西,可靠性預測缺乏軟件和人員。做熱分析也是同樣的,甚至包括故障樹與故障模式分析,一句話一個項目沒那么多人。 做實驗缺乏時間與經費:實驗缺乏指導,只能根據項目工程師有限的經驗去評估最可能發生錯誤的情況,不可能做run to fail和失效率最高的問題電路。實驗意味著大量的測試設備與金錢投入,比如與EMC相關的實驗和與壽命有關的實驗。 缺乏可靠的數據:國內的芯片支持與國外的芯片支持力度完全不同,無法得到有效的芯片數據,無法避免芯片可能的潛在問題。 沒有系統的失誤積累系統:沒有時間與人力將實驗驗證結果整理,為下一次設計作出有益的結論,也沒有人整合已有的設計經驗作出系統級的分析。 老大們無法接受工程師的反饋意見:某些暫時降低項目工作效率,提高部門工作效率的措施反饋沒有得到支持,某些質量考慮因素以成本原因被回避,等等數次溝通無果使得向上反饋的渠道堵死。 開會REVIEW無效果:大部分工程師太忙,沒時間或者不認真對待他人的設計,開會和研討走形式,沒有實質性的結果。 與平行部門工程師溝通不善:平行部門的工程師只考慮自己的工作量,并不考慮系統策略以及涉及的相關問題。 成本:成本只能向下不能向上,初期往往為了價格策略將起點定太低,后期根本無法滿足不斷的設計變更。 以上是我大概總結的現實性的問題,不斷加入中。 怎么說了,個人無力對抗這些問題,但是只能在紙面上去追求理想的方法吧。 補充,巖兄的個人觀點: 1、項目的溝通和協調:主要由銷售和項目經理與客戶談判,潛在的問題是銷售大部分不懂技術方面潛在的問題,項目經理的背景往往是軟件工程師或者硬件工程師較為優秀者,沒有系統方面的經驗,缺乏項目整體把握的能力,定價(往往是低價策略,方案上需要極度壓縮成本)和時間節點制定的不合理,需求上傾聽客戶不足,項目開頭和客戶聯絡的很好,但是中期后期又不與客戶溝通; 2、客戶提不出需求與詳細的工程規范,由于沒有項目積累只能推測客戶的需求; 3、方案設計上也沒有積累,沒有系統工程師,只能靠單個的硬件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設計方案,系統方案只是非常簡單的把硬件方案和軟件方案拷貝到一起; 4、模塊的測試問題:由于定價和時間節點的問題,加上國內的優勢是響應迅速和服務,為了體現快速服務,往往測試不足或者沒條件測試(很多時候連真實的負載樣件都不舍得買,比如做某個控制模塊,項目測試過程中沒有實際負載【機械結構和電機】,即將使用模擬負載調試的模塊作為樣品交給客戶調試); 5、團隊建設:個人理解可靠性等設計是需要數據和失敗教訓積累的,但是公司有大大小的項目,每個人的設計數據都在自己的電腦里,工程師之間不交換數據、不共享、只交換結論。造成很多情況下,知道結論但是不知道過程中很多東西,很多設計都犯錯誤,不錯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很多次教訓后有改進,但是只限于我們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了,以前總犯同樣的錯誤; 6、部門接口:基本上這個還屬于團隊的問題,很多時候覺得公司的管理是個大問題,管理十幾個人還可以,但是人多了就亂套了,往往機械的不理解電氣的,電氣中軟件不理解硬件,硬件不理解軟件,更重要的是質量不理解設計,生產工藝也理解設計,設計如果不夠強勢和自信(因為總隱約覺得設計不如老外)為了質量生產工藝往往更改的是設計; 7、售后問題:控制器交付客戶,往往設計就結項了,因為對于設計員來說,下一個任務又來了。往往控制器量產后團隊已經解散大半了,剩下一小部分跟蹤生產,這個時候往往不愿意對設計的硬件和軟件做大的變動,修修補補,時間長了,品牌口碑就在客戶變差,質量不好等缺點就暴漏出來,個人覺得產品量產的幾年內是比較危險的時期。 8、無序的開發過程: 原理樣機->統計成本->凍結初期硬件版本和軟件版本->硬件測試和軟件測試->電性能、環境試驗、EMC 試驗->升級凍結中期硬件和軟件->生產、工藝->升級凍結后期硬件和軟件->定價->銷售到主機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