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8051兼容單片機的功能和性能越來越強,其應用系統的智能化程度和復雜度也在不斷提高。在某些場合下對數據非易失存儲的容量要求已遠遠超過了64KB。為此,通常的解決方法是采用NOR型Flash存儲器,并采用分段式存儲器訪問技術以擴展8051的尋址空間。這種方法增加了軟硬件設計的復雜性且可靠性較低,成本也較高。而DiskOnChip(簡稱DOC)是一種基于NAND型Flash存儲器的大容量固態存儲系列產品,在單一封裝內集成了大容量NAND Flash Memory和對Flash進行操作的微控制器NFDC(Nand Flash Disk Controller),其存儲容量從8MB直到1GB。各種容量均采用統一的DIP32封裝,并且管腳排列完全兼容,具有一致的外部硬件接口。如果能夠將其直接應用于8051單片機系統,則不僅擴展了DiskOnChip的應用范圍,而且對于這類系統來說將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大容量、非易失數據存儲解決方案。為此本文探討了在8051單片機應用系統中使用DiskOnChip的可行性及軟、硬件實現方案。 硬件連接 由于DOC的外部硬件接口非常簡單,以DOC 2000為例,它類似于一個標準的SRAM,在系統中只占用8KB的地址空間,未超過8051單片機64KB的尋址范圍。因此,8051單片機可以很方便地與各種容量的DOC 2000直接連接,而無需擴展其尋址范圍。 在實際系統中,所選用的8051單片機的型號和生產廠商不限,但必須具有外部數據總線、地址總線及讀、寫信號線,以便與DOC 2000連接。圖1是Atmel公司的8051兼容單片機AT89C55與一片DOC 2000連接實例的示意圖,其中DOC 2000在AT89C55的數據存儲空間中占用8000H"9FFFH的地址范圍。 軟件移植 這是本文討論的重點。M-Systems公司將DOC內部Flash存儲介質以“分區”的形式加以組織。有兩種類型的分區:二進制分區和文件分區。二進制分區又稱為BDK(Boot Developers Kit)分區,可用于存儲嵌入式操作系統的二進制映像(Image)和其他二進制數據,但不支持壞塊管理和損耗平衡(Wear-Leveling)技術。應用程序不能以文件形式訪問BDK分區中的數據,只能通過M-Systems公司提供的BDK API讀/寫BDK分區。BDK API以C語言源代碼形式提供,可由嵌入式系統的引導程序使用;文件分區又稱為TrueFFS(True Flash File System)分區,它使應用程序可以通過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象訪問磁盤文件一樣來讀/寫DOC,并采用壞塊管理、損耗平衡等手段,實現了更高的存儲可靠性和更長的Flash壽命。TrueFFS是純軟件技術,通過驅動程序實現。M-Systems公司為Windows、WinCE、Linux、VxWorks等常見操作系統都提供了TrueFFS驅動程序,并以C語言源代碼形式提供了TrueFFS SDK,供開發者將TrueFFS移植到新的操作系統下或無操作系統的環境。 8051單片機對DOC中數據的存儲和訪問類似地也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以二進制形式,另一種是以文件形式。M-Systems公司提供的TrueFFS SDK實現了一個簡化的文件系統FAT-Lite,可移植到無操作系統的環境。但8051單片機的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最大都只有64KB,而TrueFFS SDK比較復雜,不易移植到8051上。因此對于8051系統來說,比較適合直接以二進制形式來訪問DOC 2000。為了在8051單片機上編程實現對DOC 2000的訪問,必須了解DOC 2000的軟件接口的技術細節。如前文所述,DOC 2000在系統中占用8KB的地址空間,微處理器通過這8KB的窗口訪問DOC內部的控制寄存器并進行數據的傳輸,但M-Systems公司未公開寄存器的定義和操作流程的技術細節,所以只能從M-Systems公司提供給應用開發者的BDK API源代碼入手進行移植。由于BDK API的較新版本采用了比較復雜的軟件架構,致使移植到8051難度較大,因此本文采用較早期的版本BDK 1.25,這個版本雖然只能支持128MB以下的DOC 2000和DOC Millennium(8MB),但已可滿足絕大多數情況下8051應用系統對非易失存儲器的容量要求。 BDK 1.25向開發者提供了讀/寫BDK分區的一系列API函數,其源代碼采用ANSI C編寫,并采用條件編譯以適應各種硬件平臺和操作系統,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本文參考這些源代碼自行設計了一個適用于8051單片機的API函數庫,采用Keil C51編寫,提供了對DOC 2000或DOC Millennium的基本存儲單元(塊、頁)進行讀、寫、擦除操作的功能,實現了8051單片機以二進制形式讀寫DOC 2000或DOC Millennium。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詳述具體的移植過程,在此只說明移植時主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 BDK API的源代碼缺省適用于X86處理器和DOS環境。為此需修改有關的條件編譯選項以使之適用于8051系統; * 對源代碼進行最大程度的簡化和定制。為此修改了某些數據類型以減小RAM占用量,簡化了某些數據結構,重寫了部分代碼,并去掉不必要的條件編譯和多余的代碼; * 針對8051系統使用DOC的特點增加了若干條件編譯選項,以方便開發者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對本API庫源代碼進行“量身定制”,實現最小的代碼尺寸和最高的性能。例如可配置為自動識別DOC 2000的容量等參數,以便在不修改軟件的情況下可直接更換不同容量的DOC 2000,也可配置成只適用于特定容量的DOC 2000以獲得較小的代碼尺寸。 這一API庫向應用開發者提供如下4個API函數: * DOC_Init —— 對DOC及有關的數據結構進行初始化,需最先調用; * DOC_ReadOnePage —— 讀DOC的一頁; * DOC_WriteOnePage —— 寫DOC的一頁,寫之前必須先擦除該頁所在的塊; * DOC_Erase —— 擦除DOC的一塊或多塊。 這些API函數在讀寫DOC時支持EDC/ECC和寫校驗等特性(可通過條件編譯選項使能或禁止這些特性),從而可保證數據存儲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此外本函數庫也包含了讀寫每頁的16個“extra”字節的代碼,若需要可以調用。由于這些API函數直接讀寫DOC的塊和頁,因此DOC在被連接到8051系統中之前無需用DFORMAT等工具進行格式化,如果是已格式化的DOC,則在使用本API庫對其訪問后原有的分區結構將被破壞。在實際應用中,開發者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為DOC定義特定的分區格式及文件系統,在這4個API函數的基礎上實現對DOC更靈活的訪問形式,例如以文件形式讀寫DOC中的數據。 本API庫不支持M-Systems公司的壞塊管理、損耗平衡等技術,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TrueFFS SDK源代碼在本API庫的基礎上實現類似的機制。 如前文所述,一片8051單片機可連接多片DOC,在這種情形下,每次訪問不同的DOC之前都需要針對該DOC重新調用一次API函數DOC_Init(參數為該DOC的窗口地址)。 本API庫可用Keil C51 6.0以上版本編譯,適用于Keil C51所支持的各種8051兼容單片機。實際上,只要對源代碼稍作修改甚至不需修改就可以將本API庫移植到除8051之外的其他提供C語言編譯器的單片機上(當然該單片機在硬件上必須符合與DOC連接的條件才能真正訪問DOC)。 軟件實測性能 本設計從代碼尺寸、RAM需求、對DOC的訪問速度三方面對本API庫的性能進行了實測。測試環境為:單片機選用AT89C55,晶振頻率為22.1184MHz,DOC選用DOC 2000 16MB(型號為MD2200-D16)。 代碼尺寸:本API庫源代碼約一千余行,當使用 Keil C51 6.20c編譯并采用缺省代碼優化級別時,在不同的條件編譯選項下,編譯后的庫目標代碼尺寸最小約為3.3KB,最大約為11.7KB。 RAM需求:DOC 2000本身占用8KB的數據存儲空間,本API占用約400B的RAM。此外由于DOC的最小擦除單元為8KB,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如果需要隨機寫DOC,還需要至少8KB的外部RAM用于數據緩存。 根據M-Systems公司提供的規格,對DOC 2000的持續讀、寫速度分別可達1.4MB/s和500KB/s,但當DOC 2000應用于8051系統時,由于8051本身速度慢所造成的瓶頸,使對DOC 2000的實際訪問速度有所降低,實測速度為:讀一頁約需8ms、寫一頁約需9ms、擦除一塊約需4ms。當本API庫采用不同的條件編譯選項時,對DOC的訪問速度略有差異。另外,對不同型號的DOC的訪問速度也略有差異。通過提高8051的晶振頻率或采用增強型的高速8051(如DS80C320)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DOC的訪問速度。 結語 在以8051為代表的8位單片機應用系統中使用M-Systems公司的DiskOnChip作為大容量非易失數據存儲器,具有硬件連接簡單、成本低、可靠性高等諸多優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案,同時也擴展了DiskOnChip的應用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