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外界還在對兩年前的掃黃津津樂道之際,被貼上“世界工廠”標簽的東莞卻悄悄實現了華麗轉身。 10月中旬,“中央媒體看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采訪活動走進東莞,記者在東莞南城CBD看到,高達289米的臺商大廈作為東莞的地標之一,其高度不久后將被旁邊的世貿中心和浙江大廈取代。背后則是,依靠臺商崛起的東莞正在向新經濟模式升級,陣痛之后的方向正是智力經濟。 “‘工廠經濟’帶給了東莞發展的輝煌,但同時也傷了發展之本,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勞動力低端重復,這顯然難以支撐東莞的未來。”東莞展能公益培訓學校創始人盧一誠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說到底,支撐一個城市的還是人的因素,是文化的沉淀、創新的驅動和智力的開發。 記者獲得的最新數據顯示,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長達7年的低谷之后,東莞今年上半年GDP增長7.8%,增速比全國快了1.1個百分點;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分別增長13.8%、17.8%。而在2015年,東莞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就高達2.36%,同比增長16.3%,增幅位列珠三角各市第一。 “代工廠”困境 如果把東莞經濟用曲線來描述,改革開放前30年GDP平均增速在17%以上是一條高高在上的平線,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忽然掉頭直下,到2012年第一季度增速僅1.3%;而整個“十二五”期間,東莞GDP平均每年增7.9%。 30多年前,以虎門鎮為前鋒,東莞通過引進外資,創辦全國首家出口加工企業,開始以“三來一補”發展經濟,靠外商出錢、出技術,東莞出勞動力、土地和廠房的模式,闖出了“世界工廠”的名號。在1999年前后,東莞GDP近半是由臺商貢獻。 但是,在享受到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財富之后,東莞的內生動力也慢慢被消耗到了最低谷,隨著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大量生成,一批又一批打工者從四面八方擁入,財富積累和文化迷失就像硬幣的兩面,既衍生了大量社會問題,也讓東莞的經濟危機四伏。 專心做公益16年的盧一誠,同時還是東莞啟成實業公司的老板,他對此深有感觸:代工廠靠量賺取微薄的利潤,缺少自主品牌和技術,長此以往,實業陷入被動,工廠文化更多是向錢看齊,浮華和浮躁在所難免。 “最終消耗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佛山市大自然名家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叆文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一語成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外貿訂單數量急劇下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大量臺商“東南飛”,東莞制造業快速入冬。僅2008年,東莞倒閉企業就多達857家。 2009年,東莞的GDP增速從2008年的14%跌落到5.3%;其中,制造業增速只有0.3%。外商撤資、企業倒閉,一時風雨欲來。彼時,東莞在冊的有10萬多家企業,大多數都是勞動力密集、科技含量低的生產加工型企業。直到2015年被視為“東莞名片”的諾基亞工廠搬離,東莞一直在痛苦中煎熬。 客商大幅減少,人流、物流、資金流也隨之減少,而2014年的掃黃行動似乎只不過是刺破假象的那根針。接下來,何去何從? 華麗轉身 未曾想到,外界還在充滿質疑的時刻,東莞已經馬不停蹄華麗轉身了。 諾基亞工廠搬離僅幾個月后,其生活區就被改造成了電商產業園,家具、電子、服飾、通信等行業的80多家企業相繼入駐。 2016年年初,時任東莞市市長的袁寶成在省人大會議上說完“去年東莞關停的外資企業約500家”后即話鋒一轉:東莞市場主體卻在連續增長,已達72萬家。 事實遠不止這些。記者從東莞市商務局拿到的2016年數據顯示,東莞70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中,超過5000家已轉為法人企業,轉型企業中有65%新開展內銷業務、18.5%收購或創建自主品牌。 “東莞出臺很多政策的目的已經不是針對臺商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的分析證實了這一變化。東莞2016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內資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已經遠遠超出港澳臺外資企業,且增長近二成,而與之對比的外資企業則下降5.1%。 早在2015年,東莞就已有了不一樣的標簽:經濟總量一舉突破千億美元,增速達到8%;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47%、36%,傳統制造業從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位居廣東地級市第一。今年5月,國家還把東莞納入全國12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成為廣東省惟一入圍的城市。 東莞市發改局算了這樣一筆賬:從2012年以來,共推動286個市重大項目,預計總投資規模4397億元,總產出約2萬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新的東莞”。 智力經濟關鍵在人 東莞轉型的密碼其實相當于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教科書。 “東莞去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6億部,占全球市場份額17%。東莞儼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產業基地之一。”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列舉一組數據是想說明,東莞轉型靠的不是代工,而是自主品牌。 盧一誠和黃叆文見證了東莞轉型的全過程,這和他們一直倡導的企業要有技術含量、老板要有文化底蘊、工人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度吻合。而2015年的“東莞制造2025”戰略和2016年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的兩份文件,更是直接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記者在東莞采訪期間,最大的感受就是正置身于“機器換人”的大浪潮中。目前,全市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應用約為1萬臺,全市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約400家。“十二五”期間,全市高技術制造業比重從26.3%上升到39.3%。東莞也被認定為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驗區。 未來,東莞將以建設千億元產業集群為目標,努力將東莞打造成為中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先行市。再加上云計算、物聯網、新材料等構建的現代產業體系,東莞正進入智力經濟時代。但說到底,智力經濟最終靠的還是人的智力。 “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培養新型經濟企業老板,培訓‘守正、敦厚,有擔當和責任’的員工,才是經濟長久發展之道。”黃叆文的企業員工主要就是外來務工者,在參加完盧一誠開辦的展能公益培訓班后,她對這一認識尤為深刻,而她的員工精神面貌的改變更讓企業獲益匪淺。 早在十多年前,盧一誠就想扭轉財富迅速增長帶來的普遍浮躁局面,他先在自己的工廠對人才和普通員工展開培訓,而后把這一培訓模式在東莞以及廣東各地推廣,至今已培訓了不同層次的員工、老板,甚至官員上萬人。在他看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而人的核心價值是助推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 據悉,東莞目前正實施智能制造重大科技計劃和智能人才集聚計劃,努力將東莞打造成為具有較強智能裝備研發能力的創新型城市。力爭到2020年,全市R&D占比達到2.8%,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