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紐約時報 中國正投入數十億美元,大力推動研發自己的微芯片。這項行動可能會增強該國的軍事實力及其本土科技產業。 在華盛頓,這些野心已經開始引起注意。 對中國在芯片領域的野心存在擔憂,這是美國官員拒絕批準很多宗并購交易的主要原因,一名專家和另一名參與了多筆交易討論的人士透露。 這些交易受阻頻現,突顯出華盛頓日益擔憂中國為取得半導體專業技術而采取的行動。半導體芯片是各種精密電子設備的大腦,這些設備包括導彈系統等軍事用途。 負責審查外國在美國的投資是否會給國家安全帶來風險。的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States,簡稱Cfius)聲稱,他們不通過某些關于中國的交易,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半導體崛起所引發的潛在可能事件的擔憂。 “Cfius的圈內人認為,中國天生就是敵對的,這些都不再僅僅是商業交易了,”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Studies)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劉易斯(James Lewis)說。他與參與了該委員會決策程序的人員有過交流。 Cfius是一個跨部門機構,包括財政部和司法部的代表。Cfius拒絕發表評論,也沒有公布其裁定結果。 Cfius的審查在中國對外投資的交易中,成為了一個日益加劇的問題。從可以取得的距今最近的數據來看,該委員會審查的中國投資比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2008年,中國企業試圖投資網絡設備公司3Com。但在該委員會審查期間,交易就撤銷了。 但是,Cfius也指出,很多涉及中國的大筆交易也是可以接受的,包括早前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和聯想收購IBM的低端服務器部門。2012年,在Cfius進行審查并作出負面裁定后,奧巴馬總統責令一家中國公司,停止在美國位于俄勒岡州的一處軍事設施附近修建風力發電廠。 據劉易斯介紹,他們在去年終止過飛利浦將旗下從事汽車和發光二極管原件業務的公司Lumileds的多數股權出售給由中國投資者GO Scale Capital和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GSR Ventures)組成的一個財團的交易。 委員會給出的解析是他們考慮到飛利浦這筆交易,會涉及到一種知道的人不多,但卻越來越重要的氮化鎵半導體材料。盡管這不像硅一樣,是常見的材料,但氮化鎵(化學式GaN)可以用于制造用途廣泛、性能強大的新一代微芯片。 在被稱作發光二極管的節能光源中,氮化鎵已經使用了數十年。在一些平凡的科技產品,如藍光碟片播放器里,氮化鎵也有應用。但耐熱和耐輻射的特性,讓它在軍事和太空領域應用廣泛。如今,反彈道導彈雷達和美國空軍用來追蹤空間碎片的雷達系統“太空籬笆”(Space Fence)也使用了氮化鎵芯片。 “氮化鎵制成的半導體性能更好,是升級‘愛國者’雷達系統的關鍵,”劉易斯說。“它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材料,之所以敏感是因為可以用在其他先進武器的傳感器和干擾系統上。” 推動芯片產業是北京的重大的行動。分析人士稱,近年來,中國公司花費巨大的資金購買外國的公司和技術,吸引工程師,以獲取國外先進技術,支持崛起。 早兩年,并購交易活躍,美國監管機構也少有反應。這促使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師馬克·紐曼(Mark Newman)在11月的一份報告中稱,美國“面臨著開車時睡著的風險”。他提到了韓國和臺灣阻止中國收購某些科技資產的行動。 紐曼在一封電子郵件中稱,芯片業對Lumileds交易受阻的解讀是,美國“對威脅清醒了一點”。 氮化鎵尤為敏感。一家軍事行業雜志稱它是繼硅之后最重要的材料。目前,硅通常用來制造微芯片中的晶體管。該雜志提到,雷神公司(Raytheon)用這種材料為美國的導彈系統生產更小的低功率雷達。 “很多人說它是繼硅之后最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劍橋大學的英國物理學家科林·漢弗萊斯(Colin Humphreys)說。 他表示,盡管不清楚美國政府擔心的是什么,但發光二極管領域涉及氮化鎵和硅的技術研究,可能對于研發先進微芯片有更廣泛的影響,后者可用于多種電子產品。 希望投資Lumileds的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也是晶能光電(Lattice Power)的股東。后者是一家中國公司,對于研發涉及氮化鎵和硅的技術一直直言不諱。 2015年11月,臺灣法務部發表了一份聲明,是關于最近對大陸工業間諜活動的調查的。該機構也表示,擔心中國的目標是這種材料。聲明稱,大批量生產氮化鎵是中國的“經濟重點發展項目”,并稱擔心大陸從與該材料有關的臺灣企業竊取商業秘密,也擔心中國主導的面向了解這種技術的工程師的招聘行為。 彭博社:中國芯片自主化計劃對行業是個威脅? 據彭博社報道,全球每年銷售的芯片有一半以上被中國企業所采購,同時這一比例還在增長。然而,在全球十大芯片制造商名單中,沒有一家是中國企業,該名單大部分被美國公司所占據。據市場研究機構Sanford C. Bernstein的數據,中國自主開發的芯片在國內市場所占的份額不到十分之一,2013年中國進口芯片所花費的資金超過了石油。 中國正加大對國內芯片生產的支持,以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中國政府最近宣布,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入約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610億美元)用于芯片開發,這一金額大約相當于英特爾10年期間內在設施和研發上的開支。 荷蘭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的首席執行官里克?克萊默(Rick Clemmer)指出,在當地芯片制造商獲得了這么大的投入后,外國芯片制造商要么幫助中國提升其產業,要么嘗試在沒有中國市場的情況下生存下去。去年,恩智浦的銷售額中有49%來自中國。克萊默進一步表示:“未來幾年不可能會像今天這樣,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芯片成品出口到中國。將來,你不得不與當地企業合作設立合資企業,或者授權當地企業生產芯片。” 在上世紀80年代,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采用了類似策略,這加速了三星電子和臺積電的崛起。然而,就這兩家公司而言,來自本地市場的銷售額在其銷售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均不超過12%。Sanford C.Bernstein駐香港的高級研究分析師馬克?李(Mark Li)稱,在芯片行業中,沒有哪家公司能離開中國。他說:“別小看規模經濟的影響。” 改變經營策略 在規模高達3000億美元的芯片行業中,即使是最先進的公司也在投入更多現金和分享更多的技術,以讓他們能夠繼續留在中國市場。高通是全球最大的移動處理器和調制解調器制造商,今年2月向中國監管部門支付了9.75億美元的罰款,用于結束中國對其的反壟斷調查;它也下調了中國手機廠商因使用其芯片而向其支付的專利許可費。同時,高通宣布在中國設立一個規模為1.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基金,承諾在貴州省成立一家開發和銷售服務器芯片的合資公司,并與中國企業進行其它合作。它已同意,將一些芯片生產外包給總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公司。 在這方面,英特爾也不甘落后。該公司560億美元的年營收中,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市場。該公司去年9月承諾,將投入30多用于其中國工廠的升級改造,并向中國國有的移動芯片制造商投資。與恩智浦一樣,英特爾成功地躲避了中國監管部門的調查。恩智浦與大唐電信科技成立的一家合資企業,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芯片供應商。高通和英特爾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國外芯片制造商的優勢在于他們在建造和運營工廠上富有經驗,而芯片加工廠在不斷促進這一產業向前發展。一家最先進的芯片工廠,其建造成本和設備投入共需50億美元以上,并在短短的五年內就會過時。博通公司網絡芯片業務負責人拉吉夫?拉馬斯瓦米 (Rajiv Ramaswami)指出,在中國企業的技術和研發能力趕上國外合作伙伴前,他們都需要幫助。他說:“他們利用我們,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我們,而是因為他們需要我們。等到他們不需要我們的那一刻,我們就會出局。” 美國證券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貝特西·范希斯(Betsy Van Hees)認為,目前,大型芯片制造商可以指望的是,他們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與中國對他們的依賴程度旗鼓相當。但她指出,考慮到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只要想想,他們將在10年內實現(芯片自主化)目標,這對芯片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