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世代 IBM董事長及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近期撰文,闡述了外界對機器學習技術最大的認識誤區。 以下為文章全文: 人工智能的崛起令人們對未來世界感到興奮和恐懼。一些科技預言家認為,我們將迎來人工智能“奇點”。在這一時間點,人工智能將帶來快速的技術發展。另一些人則擔心,自動化機器未來將反噬人類,摧毀我們。然而,如果你親自參與到機器智能的科學研究中,你就會知道,這是由誤導性表達帶來的錯誤觀念。 “人工智能”的說法出現于1955年,表達的是通用智能的概念。這一概念認為,人類認知來源于一個或多個基礎性算法。如果以同樣的方式對計算機進行編程,我們就可以創造出模擬人腦的計算機系統。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者則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們的方法從底層開始,試圖從逐漸增長的數據量中尋找模式。這被稱作“智能增強”。諷刺的是,這種并未嘗試模擬人腦的方法反而創造了當前的認知系統。智能增強帶來了許多現實應用,例如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的說法最終勝出,但實際上這是用詞不當。 無論將其稱作人工智能還是智能增強,這些認知系統,例如IBM沃森,都可以處理大量數據,從中進行學習,并以假設和推薦的形式展開推理。這樣的認知系統正在變革一個又一個行業,例如法律、醫療、教育和零售。腫瘤研究者,例如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利用這類系統去理解海量醫療數據,隨后分析患者的癌癥;梅西百貨利用認知系統向逛店的消費者發送個性化優惠信息;沃森正在與“Sesame Street”合作,開發用于下一代協作學習的認知教學工具;甚至時尚設計師、電影剪輯師和廚師也在將認知技術用于創意流程。 每天,全世界產生了大量數據,例如視頻、音頻、來自傳感器的信息、醫療記錄和電影片段等等。其中約80%是非結構化數據,對傳統計算機來說無法處理。這類計算機可以捕捉信息,但無法理解信息的意義。認知系統則可以做到這一點。 這些認知系統并不是自動化的,也不帶情感。這代表了一類新的智能,但與人工無關。它們強化了我們的理解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復雜的世界中發生了什么。 每個行業和機構的領導者都在加速數字化,接受數字化的產品、運營和商業模式。然而,在一切都被數字化之后,誰將是贏家? 答案很明確:將會是能以最佳方式利用數據的公司和產品。數據是我們當前時代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而認知系統是從大量、多樣化、快速變化的數據中發掘價值的唯一途徑。在自己吸收了大量數據之后,我歸納了如下的經驗法則:如果今天是數字時代,那么明天就將是認知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