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16F914抗靜電放電。。。。。。 最近做了個項目,用16F914,就幾個按鍵,幾個數碼管,幾個輸入信號(數字信號)處理。板子脈沖群測試很好,4kV都沒問題。就是靜電放電,耦合怎么打都過不了6kV,以前用過的16F72,16F73,16C57都很好15kV輕松過,各位達人有什么高招啊,謝謝~~ 試過方案: 1:MCLR上拉10k、串聯一個1k電阻,0.1uf電容到地。 2:MCLR上拉1k、串聯一個200電阻,0.1uf電容到地。 3:MCLR上拉1k、0.1uf電容到地。 4:MCLR上拉4.7k、串聯一個1k電阻,0.1uf電容到地。 5:禁止MCLR,MCLR腳下拉一個1k電阻到地,電阻并一0.1uf電容。 以上都試過,怎么也打不過去,實在不行我只好換16F74+24C02來搞了,暈,代碼都寫好了。。 PCB我布的比較小心,應該沒什么問題啊,我用過的AVR的EFT,ESD測試都是超強啊,PIC的16fxxx怎么會這樣呢,是不是還有什么沒注意到啊? 打一下數碼管就黑一下,單片機復位,暈實在暈表現和以前16F57 時如出一轍。。。 單片機接去耦電容了嘛? 接在什么地方,遠嗎? 加了,0.1uf+10uf很近,近的不能在近了,PCB嚴格按照單片機常用的布線方法。 建議增加EMC技術專欄,現在新出的一些片子功能很不錯可是16F***抗干擾都很垃圾,我現在都不敢用這些新片子。主要是靜電放電,以前microchip的客服跟我說在輸入口串一個1k電阻,我想如果這樣的話那設計真的需要很小心(芯片外圍包者一圈電阻???)。我用PIC三四年了,算是個老用戶了我現在很困惑,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話,下次開發新項目真不敢用了。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碰到這個問題,而且我的兩位同事在不同的項目中也都碰到這個問題了。。。。 支持!數字產品的抗干擾問題確實是最讓人頭痛的。 難道這個芯片出來這么久了就沒人用過嗎,用過的人就都很好嗎,沒出過這樣的問題嗎? 我在用。但是我不懂這些,呵呵。 我的項目對抗干擾要求也很高。看了這個有點怕,靜電的不管,希望不要干擾到我的信號。。。 脈沖群測試是用什么設備?直接打電源么. 靜電放電選用的是什么設備? 輸入信號端口抗干擾測試是用什么設備? 搞笑帖,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把…… 俺大把大把用著PIC16F913/914呢,沒有你說的問題…… 1樓說的AVR的ESD性能比PIC16F91X強的觀點只是你個人的看法,AVR的ESD是它的一個軟肋,AVR的MEGA系列印象中似乎只有 MEGA16比較好一點,這你可以直接從AVR提供的手冊中查到數據。 對于MCU來說,PIC的ESD性能遠遠比AVR強的,你那是氣隙放電,所以可以用15KV測試,我手上的靜電槍可以打到30KV,一般設計得當,過20KV是沒問題的。 在這談談關于靜電處理的常見方法,對付靜電一般有如下幾招: 1:要有足夠的地面積,有了足夠的地面積,還要注意要保證有足夠小的地阻抗。 這可以從干擾的本質說起,干擾的實質是快速變化的電壓或電流,歸結到最好其實就是快速變化的電流引起‘地’的不穩定,當地阻抗越小,其能承受的干擾等級就越強,當地阻抗為理想的0阻抗時,就沒有了干擾這個說法。 所以,這是第一注意的,一般布線規則強調地線要盡量粗點,也就基于此,當地線盡量粗,只是一種美好愿望,因為PCB都是有尺寸限制的,所以我們此時要學會計算地阻抗。 計算方法? 不需要真正的去計算,如果需要那么麻煩的去計算,就需要數學建模,這個模型還不一定準確,現在的電子產品開發時間就是生命,所以很多時候就得靠經驗,經驗怎么來? 這。這。。這。。。這需要你自己去總結,歸納,試驗,但一般遵循以下的定理總是沒有錯,這個鼎鼎大名的定理就是歐姆定律,請自己思考一下地阻抗和歐姆定律的關系把…… 2:在地阻抗已經是你能設計出的最小阻抗的情況下,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將地阻抗再降低了,此時還有干擾怎么辦? 很簡單啊,兩個字:距離,VCC和GND間有了距離所以安全,干擾和信號間有了距離可以平安,盡量增加可能引入干擾處的PCB到端口的距離,很多人布板的時候,喜歡鋪銅,鋪銅本身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但不恰當的鋪銅卻會帶來問題,例如,很多人鋪銅的時候,銅層過于靠近板邊緣,那么這就很危險,為什么? 請想一想:測試靜電的時候,人們都習慣怎么做? 找縫隙啊,找結構上的縫隙,如果鋪銅太靠近邊緣,你說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 3:如果上面兩點你都處理不好,怎么辦? 嘿嘿,聽說過防靜電膠嗎?好象還有什么防靜電紙什么的…… 4:另外也要注意以下常規的硬件處理,產品的引入引出都需要做一些特別的處理,因為很容易從這個薄弱的地方引入干擾。 5:軟件抗干擾? 那當然了,但這個話題太大了,要引開這個話題,那就太浪費俺的時間了,俺說它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所以:不說了…… 請自己思考把。 給你一些靜電測試的案例參考一下(氣隙放電,按CE標準測試): MICROCHIP:一般都能做到15KV以上,但即使30KV測試,最多 MCU出現RST,在我的測試中未見擊穿。 HOLTEK:一般能測試到8KV以上,超過15KV以后容易出現MCU被擊穿的現象。 AVR:一般能也能測試到15KV以上,但不同型號間,還是有較多差異的,具體數據可參考ATMLE自己提供的一份有關接觸放電的測試報告,我的PC上沒有保留,可自己GOOGLE一下,超過20KV后偶爾出現擊穿現象。 MOTO908系列:和PIC差不多,沒見到什么區別 NEC:和AVR差不多,但不得不提的是,NEC的EFT測試比AVR要強一些(俺不喜歡日貨,但希望中肯的對它評價一下) ST:沒測試過它的ESD,因為俺沒用過這個廠家的MCU,但測試過一些廠家生產的樣機,主觀感覺,質量還可以 NXP:比AVR差點,但不是很明顯,一般產品,設計得當也沒什么問題 有一個4位機,相信大家可能有了解的,SINO也就是中穎,我用過69P42/43,KAO,EFT/ESD超猛,可惜是4位的,也可能正是因為是 4BIT,所以才能超猛…… 謝謝,yewuy,如你所說我一直再自己身上找問題。我想我還是具有一定的布板經驗也參考了MICROCHIP的EMC文檔。啥也不說了,我很快就移植到 16F74+24C02了,這個片子我以前測試過比較好,用實踐證明證明一下吧。AVR的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用的,但是AVR的復位端子加個電容后其EMC 性能確實不下PIC的16C57(我在實際項目中測試過的)。另外防靜電紙我不想考慮,如果到這個地步只能證明設計的失敗,那么我只想重來。 俺也曾經大把的用過16F74 但16F74用的人似乎不多,出貨有的時候有問題,而且16F74價格和性能都不怎么樣,所以,俺已經淘汰它了…… 還有一個MCU俺沒說,那就是MSP430,這個東西比較嬌貴,但如果設計得當,也是沒問題的,我以前吃過它的虧,開始用的時候按照一些通用規則搞搞,測試結果沒達到俺的要求,后來認真研究研究它的一些結構,其實還是有辦法搞定它的…… LS說的在復位端加電容才能解決的問題,說實話,這是一種很恐怖的事情,良好的設計應該是少掉一些東西性能沒有明顯下降才可以的,如果一個設計缺少某一個電容就出現如果大的性能差異,那恐怕會…… 不知道PSOC東西怎么樣,最近打算抽空搗鼓它…… 今天興致高,就再胡說點…… 關于產品的EMC性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對著死機或者復位的現象嘆息,往往不知道如何是硬件還是軟件才能解決問題,其實簡單點,可以先從以下幾點思考: 1:先確定是死機還是不斷的復位,如果在測試中發現不斷的復位,那么首先要處理的是硬件,一個系統你首先要保證你的軟件能跑起來才行,所以測試中連續不斷的復位只能說明硬件設計不良。 2:如果通過修改硬件可以達到在測試時不連續復位,但偶爾會死機怎么辦? 基本上是軟件比較差,MCU一般都很忠實的執行指令的,考慮程序結構,異常處理等等去把…… 3:如果測試中出現偶爾復位,但不會死機怎么辦? 這個情況比較復雜,但產品能做到這一步,說明你已經有一定的設計/分析能力,這需要你自己分析了,一般情況下,這個與硬件關聯多一些。 4:要說明一點:在某種等級下出現例如偶爾復位不死機不等于加強測試不出現死機,所以要多種測試等級參考著來 5:完蛋了,怎么寫著寫著,想睡覺,最近休息不良…… 就說F914 吧,復位端不加0.1uf電容的話,你試過嗎,我昨天試過了EFT連1.8kV都沒過,加了電容馬上過4kV。事實擺在眼前,不知該怎么解釋?我當然知道 F74的性價比了,否則我也不會一開始用F914的了。MSP430我也測試過,靜電有點麻煩,但最后加了一些措施也很容易過了,從測試的表現上看,比 914要強一些。測試標準符合GB/T17626.2,GB/T17626.4。 PIC的片子用了很長時間了,我用過和測試過的片子(16C57/CF775/16C54/16F72/16F73/16F877/16F873/16F630),一直都是比較信賴的,我想我肯定不是個高手,但決定不是菜鳥像我這樣的人可能代表了很大的一部分用戶。yewuyi 肯定是個高手,但是我就郁悶了,難道PIC的某些片子是給高手用的??914的這個問題我會研究到底的,我只想弄明白。。。。。。 呵呵,說過笑話,俺用PIC的MCU的時候, 很多時候都沒焊接RST口那個104電容,我直接一個5K1的電阻到VCC,一直測試EFT都是 4KV/(2.5KHZ/5KHZ/100KHZ) 不會因為少了一個104就那么脆弱的…… 如果是 PIC16C5X,樓上的接法過4kV我信,呵呵,但是是16F630或這個16F914MCLR腳的結構和PIC16C5X根本就不同,連 microchip本身也是推薦采用上拉10k串1k并0.1uf,事實也是證明如此。。。。。 這是 datesheet里的描述 看看datesheet里的描述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另外,我不是專業的EMC測試人員,對國標理解的不是很透我仔細查了IEC61000-4-2,發現IEC61000-4-2里明確規定的是放電頭接觸水平耦合板,我試過了,如果是接觸耦合板放電,那對產品根本就沒什么影響。但是如果是用圓頭靠近水平耦合板放出電火花,對產品影響很大,也就是說,這兩種測試方法對產品的影響有巨大的差異。我一直采用后者測試,用16f914的產品怎么都過不了6KV,今天剛好又測了另一個16F73做的產品,同樣的測試方法15kV一點問題沒有(以前用16c54和16c57做的也輕松過)。這兩個產品都是我做的,硬件線路幾乎一樣,只是規格不同,功能有所增減罷了(主要是軟件上)。還是擺在面前的事實,不知這又如何解釋? 門外漢關注中~呵呵~ 不過,從字面來看,如果是近距離放電火花的話,是不是牽涉到電磁波和電磁脈沖的問題,從而產生更大的干擾?我完全不懂的,隨口胡說的~ Apollo 說的串電阻的方法我知道,正在進行中,希望能解決,但是有一點我還是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導致F914和原來的F73之間的差異性,是工藝原因嗎? 呵呵,lijp8000 沒弄明白為什么可以不接那個104電容哦 設計的時候都是有的,只是實際焊接的時候,工程人員有是會偷懶去掉,但即使去掉,一般也沒什么大問題,因為本來是有等效電容存在的,另外,你的CONFIG要注意RST的配置,如果RST沒做別的用,就選擇內部復位好了,此時只用一個電阻到VCC,也沒什么大問題了。 ESD測試中,你那兩種方法都需要用,那一種失效都不能說過了測試…… 在一些數字輸入口的布線上,要適當加一點曲線,可變相等于串了一個小電感在上面,輸入口上一般限流電阻不要少,而且一般盡量靠近MCU部分,如果 PCB面積容許,在輸入口限流電阻前可適當考慮加個小電容到GND或者VCC F73可能是0.5工藝,F913可能是0.35工藝,這是猜測,未經證實。 至于你說的原來的F73通過,基本一樣的PCB,搞成F913就通不過的問題,呵呵,這讓俺想起很久以前的一個說法:PIC16F73簡直就是垃圾,一樣的PCB,用PIC16C73好好的,換成PIC16F73就很差…… 呵呵,不同型號的MCU,可能薄弱環節不一樣,除非你原來的設計考慮得很周全,否則,可能在新的設計中,這個薄弱環節就露出來了…… 其實你也不急,出現問題是好事情,這是提高自己的一次好機會,老不出現問題,人就變的懶惰了,就沒什么動力去研究問題了,呵呵,關于這段話,有點謬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