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zhu05 看過狀元碩士去名企跳樓令人震驚的真相,我覺得有必要和有義務補充一下我個人的觀點,總體而言我的背景與A君較為相似,我為他感到悲痛。我其實挺為上海交大的過去感到自豪的,它有著很長的歷史,有著嚴謹的工科,目前也在嘗試著多元化和綜合性的方向發展。有很多的老師和在校的不在校的學生在論壇飲水思源上探討著學校的發展,科研的發展和學生的培養。 作為一位工程師,我的角度是想去思考學校為我們這些投入工業產業的學生提供了多少的彈藥,讓我學會了多少知識和培養多少能力這個角度去探討。為了簡明的表達我的觀點,還是以數字流去表達較為普遍。 1.為什么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了?這是大部分工程師和領導都發現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幾個要點: a.學校的教育資源的問題:上課的老師不夠導致課程質量的嚴重下降,我2001年入學上高數是小班,一共70人左右的儀器工程系都是一起上的。類似的課程有模擬電路,電路分析,人數都相對較少。如今你去對比一下,至少我讀碩士一年級的計算方法和矩陣論的課程人數是150+以上。所有的作業都是助教負責的,助教在我成為二年級的時候也當過,就看個人了。從訓練學生的角度,大課是一場災難。 b.老師的導向問題:目前高校的教育導向并不是教好學生,用我以前的一個老師翟老師的話來說,他用心去準備課程是他個人的愛好。學校要求的是論文,項目以及經費,這是工科學校的現狀。 c. 從學生本身而言,整個社會環境變化太大了。我很不幸的遇上了上海10萬+的高考洪峰,而且當時的高中的入取率還算低的。有幸受到高中多個臨退休的老師的上課,包括校長和副校長。我想說的,從高中開始教育質量就開始變壞了。其實教育最大的作用是鍛煉工程師的邏輯分析和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以應試為導向的考核有點單一,但是不可否認,所有的問題都是建立在尋找解決的辦法基礎之上的。 d.本科階段,其實掐頭掐尾真正的學習時間大概只有2年半左右。從高中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到大學還是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本質而言大部分人看不到學的東西有什么用。以電子而言,可能學校引入了很多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但是怎么做事情,最基本的規則學校是開發式的發散的,你可以做一個功能很全的DEMO,但是在細節上就是一個悲劇,大部分是無法重復的。坦率的說,目前我見到很多的電動汽車標準是出自學校教授(99%由助理代勞),美其名曰產學研結合,我只能表示沉默。 2.為什么從學生轉換到工程師存在很大的壓力?以我個人的感受去談這個問題較為妥當。 a.你在任何一個網站和期刊上都沒有太多關于標準化、系統做事情的方法。因此當我面對汽車電子的流程,面對嚴格的質量控制,面對處理各個部門的溝通和工廠標準過程生產的時候,我會很無助。因為學校即使完成多個項目的情況下,也是在師兄師姐的基礎上做一些改進,做一些高級平臺或者低級平臺上的應用開發,即使面對一個項目的一小部分,我們很多時候只能選擇學習,選擇去充實自己,而不是一開始就去戰斗。 b.公司都喜歡引進新鮮血液,因為很多工程師會養成個人的某些不太好的工作習慣。但是是否準備好接受挑戰,如同A君那樣一下子就給予很大的一部分領導權限,去完成某些關鍵的挑戰和困難。我認為他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也沒有足夠的經歷可以完成這些工作。那為什么還會有領導要求他去呢?第一我們自身急于求成,高薪水和獲得大的成就感,身居高位的感覺,這些都是建立在承擔相應責任的基礎上。只要前面不考慮后面是大部分人的典型特征,沒有多少人能例外。第二是斷層,微電子和大部分先進制造業行業缺乏足夠的有經驗的工程師,如果給A君時間,給他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給他一些嘗試和學習的機會。我相信他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工程師也會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的領導。就好象爬樓要梯子一樣,但是沒有臺階跳上去,有很大的可能就是摔下來。以前領導苑曾經聊過,年輕的工程師需要完成基層的一點點工作,建立自信經驗以及團隊對你的信任。 c.最后一點,有句話是余老頭講的:性格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能進能退確實需要我們去思量,如果有機會參與重要項目我們需要珍惜,如果我們發現能力或者位置不合適,千萬不要在位置上犯更多的錯誤。在國外有著大量的知識積累和有經驗的工程師的幫助下,還需要3~5年才能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工程師。有時候我們在學校的心高氣傲還是不要帶到工作中,對自己對公司都不是一個好事情。 我的觀點可能有些偏頗,但是我還是為校友A君感到可惜。BLESS A君,走好! PS:征得武老師同意,我準備在他的文章基礎上整理關于接地的文章。只有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得到一個較為全面的結果。 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后,主要分析了很多學校和學生方面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社會環境和企業方面尋找一些問題,以找到工程師心態迷局的鑰匙。 畢業生工作的問題在前幾年就很突出了,只不過由于國內的經濟環境發展迅速,相對的就業形勢好,被掩蓋了。在現實的企業中,招聘的時候往往沒有太多門戶之見,能見到各個不同學校的畢業生。一般的情況是名氣稍差的學生雖然知識面和視野略窄,但是大多比較踏實, 愿意和老工程師去學習;倒是名校出來的心高氣傲一些,但是現實的能力與理想的期望落差較大,被詬病眼高手低的大部分都是名校出來的碩士生較多一些,有時候懷著心理優勢反而讓自己失去謙遜和好學的品質,在競爭中失去優勢,這點目前在華為這種企業展現的較為普遍,看著它在成都,深圳和上海的研發布局,以及多元化的招聘風格可見一斑。 對一個學生而言,擁有快速和持續的學習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面對一項項工作內容,要不僅僅只是reflect工作,還需要有吸收后改進最后進行創造,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知識體系,是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目前的企業都很現實,很多企業不喜歡應屆生,根本不給他們機會進入研發領域,這是有著雙方面的原因的。就我而言,畢業的時候趕上了05年和08年的就業大年,身邊的同學倒是有個較好的開始,但是我的學弟們,卻有較為優秀的但是沒有機會有個良好的職業發展環境。05年以后,本科生很難成為研發工程師,因為中國的本科工程師有著極其大的流動性。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從零開始培養,沒有太多“養成”的價值,一般開始薪水都不高,花2年時間慢慢上手可以做事情了,往往到了跳槽的時間。 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做人也很難,畢竟社會壓力大,沒有高薪水就沒有愛情。大部分企業加薪最多10%的樣子,跳槽可以50%甚至100% 。而為什么跳槽會有這個薪水的漲幅,還主要是大部分企業放棄了培養而選擇現成的工程師使用的戰略。這是一個死循環,實在沒有企業愿意有這個耐心做一個培養人才“黃埔軍校” ,而且是給競爭對手培養人才的搖籃。最后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學生面臨沒有地方起步了,門檻越來越高;而整個行業的合格的工程師越來越少,每個公司的研發機構的人員流動都很大,隊伍不夠穩定。 國內研發中心的就業機會也在萎縮,畢竟國內的工業的發展受到了房地產過度發展和人力成本上升的擠壓,工廠的成本逐漸升高,對研發的投入勢必減少,這點有點像郎咸平教授所說的理論。國內工程師相對國外的同等工程師,水平要低,效率也要低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歐美的工程師上班像上了發條一樣,當然你看到他們喝下午茶的時候也是有的,但是大多數人對于工作是非常有熱情的。這方面既有敬業的態度也有興趣使然,大部分國內的兄弟沒有選擇自己理想的工作機會,有太多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造成了這些事實,想想當初我們報專業抱學校,我們又知道多少。在國內,走上一條職業道路很難回頭,有點一路走到黑的意思,而大部分工程師的工作相對重復而不具有創造性,企業也沒有太多的輪崗和不同職位調整的機會,說不厭倦5年干同樣的工作,是誰都會厭倦和懈怠的。 最后談談心態吧,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如有不妥請指正。 國內有各樣的政策和歷史遺留的問題,因此往往都會出現某個階段人才過于稀少,某個階段人又太多,使得一個公司的年齡結構不合理,知識結構也不合理。由于在整個改革開放發展的30年內,都是漸進式改革,放開一個壟斷領域,建立一個市場,需要一批人才,再放開,再需要一批人才。 某個年齡層段的人由于前面有些空缺,總是有火線提拔的機會;某些年齡段則是人滿為患,基本沒有晉升空間,不均等導致了人的心理容易出問題 。在外企看到的“杜拉拉”式的發展何嘗不是中國市場的高速和非正常的發展造成的,一個相對均衡和穩定的市場,人都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上去的。 而我們隨處可見的是什么,過分宣傳的成功學和管理學經驗,大幅度的宣傳創業發財投機取巧。近的可以翻出唐總裁先生的事例,我想大家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種跨越式的發展所蘊含得對年輕人心態的殺傷力。 以工程師的邏輯而言,付出努力和汗水,積累足夠的耐心和知識,養成足夠的能力和實力,自然可以較為輕松的面對挑戰。人生市場馬拉松,并不是說在小學開始起跑,也不能以100米的速度去跑完整個職業生涯。 |
有點啰嗦,不十分靠譜啊。 人脆弱跟“學校的教育資源”有什么關系?老師就更無所謂了。社會環境變化太大?我怎么沒發現吶? 人要吃雜糧。吃太單和了,體質就弱。工程師里很多人受的教育,看到的東西,接觸的人,都太單一了。 一顆心,要在地中海邊曬過太陽,在天上人間看過姑娘,也要被丟進過糞坑,在油鍋里洗過桑那,在香檳酒里搓過澡,然后要在刀上滾過,火里烤過,冰里凍過,風中晾過,然后可以算練成了一顆強壯的心臟,天下從此無大事鳥。 |
學習了. |
我現在就處于這個蛻變期。。。。。。。。。 |
學習了~ |
中國一心只抓經濟,其他的都不管了,問題來了 |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