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已經不滿足于制造業大國的定位,力求向制造業強國轉變,上層也早已提出產業升級、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概念。當然,中國企業本身也希望向高端發展,以攫取更高的產品附加值。雖然上層指明了方向,但如何才能在日益惡劣的商業環境中生存并發展,企業還得自己去尋找具體的突破措施。 加入一些國際標準組織,比如IPC—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www.IPC.org.cn),也許會有幫助。成為IPC會員之后,企業可以下載最新的國際標準,按照這些國際通行的標準進行生產,這對于提升產品質量、打通國際銷路有所幫助。 IPC成立于1957年,最初稱作Institute of Printed Circuits,專注于設計、PCB生產、電子組裝和測試。IPC是一家全球性非盈利電子行業協會,全球總部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班諾克本,中國總部設在青島。IPC在上海、深圳、北京、成都和蘇州也設有辦事處。IPC提供的服務主要有行業標準、培訓認證、市場研究和環境保護。 IPC的組織架構是這樣的。董事會(15至19個席位)由IPC會員選舉產生,下設8個委員會(council),獨立負責各領域的事務。董事會成員在各個行業和地區的比例與IPC會員的組成比例相同,以保證董事會的代表性。目前,IPC會員的組成狀況是:PCB制造商占9%,EMS公司占26%,設備、材料、工藝和服務供應商占24%,OEM占 33%,政府、教育和非營利組織占8%。地區組成的情況是:62%在北美,22%在亞洲,14%在歐洲。 那么,IPC這樣的組織值得信賴嗎?加入IPC會得到什么好處?由于中國的中小型企業很少加入行業組織,對國際組織更是不甚了解,所以有必要加以詳細解釋。 IPC總裁兼CEO John W. Mitchell博士說,IPC的宗旨是提升成員企業的競爭優勢,并幫助他們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由于中國已經成為電子制造第一大國,中國的企業數量也最多,所以IPC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加入,以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IPC總裁兼CEO John W. Mitchell博士 難道這幫人是活雷鋒嗎? 是也不是。Mitchell博士解釋說,IPC是一個跨國界的行業協會,它與各個國家的政府沒有關聯,它的任務是提升整個電子行業的制造水平。由于中國企業的產能巨大,幫助中國企業進行產業升級,讓他們以國際標準生產質量更高、更加環保的產品,這就等于幫助了整個電子制造業,其結果是惠及全球的相關企業和用戶。隨著中國會員數量的上升,其在IPC董事會的席位數量也會上升,話語權也就上升。現在,中國會員的數量已經超過684家,擁有兩個董事會席位。但與中國電子制造業在全球的份額相比,這個數量還遠遠不夠。 Mitchell博士精通日語,而IPC亞太區總裁柯漢忠(Philip S. Carmichael)則精通漢語,包括漢字。這也從側面體現了IPC的無國界特征。據介紹,IPC標準支持全球25種語言,而且標準草案可以由其中任何語言來擬定。例如,IPC1401標準就是由華為來主導,以漢語來起草、討論,成熟之后再翻譯成英語提交給委員會討論,通過之后再翻譯成其他語言頒布。 IPC亞太區總裁柯漢忠 柯漢忠介紹說,IPC標準是國際通用標準,其施行會降低整個行業的成本,就像當年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效果一樣。他說,IPC標準的制定會參考各國的國家標準,但IPC標準比國家標準更詳細,更便于操作實施。由于這些標準往往是由大公司來研發制定,它們凝聚了大公司研發人員的智慧和勞動。對于眾多小公司來說,由于它們通常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也缺少研發費用,加入IPC后獲得這些標準等于直接獲得了大公司的研發成果,相當于打上了順風車。 加入IPC,按照相應的國際標準生產產品,獲得必要的培訓、認證和市場研究結果,以很少的投資實現產業升級,聽起來不錯吧?但行動起來并非易事,因為人們總是不喜歡變化。Mitchell博士說,是否采用新技術常常令人進退兩難。不采用新技術則會落后沉淪,前途顯然黯淡;采用新技術需要資金的投入,但如果失敗了呢? 我的建議是,不妨去了解更多,先有識而后才能有膽,謀定而后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