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電報道,對于擔心身份信息被盜的用戶來說,這里有一則好消息,也有一則壞消息。好消息就是,傳統的密碼加密系統準備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因為它很容易被黑客破解,導致了數據入侵事件頻發。 但是,壞消息是即將取代傳統密碼的生物識別安全系統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生物識別安全系統的設計思路就是讓用戶使用明顯的身體特征——例如指紋、虹膜或心跳率——來證明自己的身份。這種功能在當前的很多設備中都很常見。例如,蘋果iPhone允許用戶通過指紋來授權某項支付活動。 生物識別安全功能的好處就是這些身體特征很難復制,而且用戶也不用費神記住它們。這與傳統的密碼加密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黑客之所以能夠輕易地破解密碼,是因為很多用戶仍在使用非常簡單的密碼,例如“12345”,而且還因為黑客借用了強大的電腦來猜測和測試密碼。 可惜的是,生物數據也是可以被黑客竊取的。現在,已有很多竊取用戶生物數據的安全入侵事件發生。例如,在2015年,美國聯邦政府人事管理辦公室保存的560萬個員工的指紋數據就被黑客盜走了。 更糟糕的是,在生物數據失竊后,它會造成永久性的危害。在數據失竊后,你可以更改你的密碼,但是你卻無法更改你的指紋。 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包括公司和政府機構)都在建立員工的生物特征數據庫,以方便識別他們的身份。但是,這樣的數據庫會將員工置于非常危險的境地,因為這些數據庫有被黑客竊取的風險。 普華永道國際會計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不同國家擁有非常不同的針對生物數據收集和傳播的隱私法。任何擁有這些數據的公司——不管是直接擁有的,還是通過第三方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間接擁有的——相當于走進了一個“雷區”:如果被發現不正當使用這些數據,或者這些數據被黑客竊走,那么這些公司就會遭到法律起訴,給自己惹上無窮無盡的麻煩。 但是,生物識別安全系統的這些風險也不是不可以防范的。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公司保護員工生物數據的方法就是在一開始就不持有這些敏感的信息。PwC公司的報告建議,公司應該將這些生物數據只保存在用戶本人的設備上,而不是集中保存到公司的服務器上。 在實踐中,用戶可以將一個或多個生物特征(例如大拇指指紋和語音信息)保存到個人的手機或電腦上。然后,當用戶在第三方服務如PayPal支付服務或其他網站上處理業務的時候,這些服務或網站就會與他或她的個人設備交換確認信息,從而確認身份。 例如,iPhone上的蘋果支付服務Apple Pay就是這樣工作的。蘋果實際上不會將用戶的大拇指指紋復印件發給送商戶,相反,它只提供一次性的確認信息來授權此次支付活動。類似的支付認證授權方法已通過FIDO協議標準化了。FIDO協議是科技和金融行業中的設備制造商和公司共同簽署的安全協議。 隨著政府和公司開始采用生物識別安全系統,它們起碼應該抵擋住將員工生物數據集中保存在統一數據庫中的誘惑,從而避免讓員工暴露在比傳統密碼更大的危險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