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夫的這本書最初面向的對象是帶領小型團隊的中層經理。不過,這樣的組織規模同樣適用于當代科技創業公司。書中提到的一些舉措在實際管理中很有參考意義。 ——推薦人:李瑋 上海貝爾研發經理 英特爾前CEO、管理學大師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周一去世,享年79歲。他的自傳《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影響了許多人的職場生涯。相比之下,他的另一本管理學著作《高產出管理》(High Output Management,中譯本譯為《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則不是那么知名。然而過去幾年,在硅谷創業圈內,這本書正逐漸受到追捧,并于去年11月進行了再版。 《高產出管理》究竟有多火爆?Airbnb CEO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曾宣稱,這是他最主要的管理參考書;Twitter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建議員工閱讀本書;而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是這本書的忠實粉絲。 《高輸出管理》(中譯名《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作者:安迪·格魯夫《高產出管理》(中譯名《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作者:安迪·格魯夫 這本書最初由蘭登書屋出版于1983年。今天的許多創業公司CEO當時尚未出生,互聯網還不存在,而社交媒體的定義還是大家坐在一起看晚間電視新聞。面市后,這本書從未進入暢銷書榜單,知名度也遠不及80至90年代的另一些管理學著作,例如《追求卓越》、《基業長青》和《創新者的困境》。 不過由于多方面原因,《高產出管理》近期正引起新一代科技創業者的關注。一方面,硅谷知名風險投資家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自稱這本書的“首席推薦人”;另一方面,許多創業者目前同時也擔任公司CEO,而不再尋求職業經理人的幫助。這本書對細節的關注給他們帶來了很好的參考。 格魯夫的理論 用美國一款招聘應用創始人維隆·霍華德(Vernon Howard)的話來說,這本書是創業圈的《Illmatic》。《Illmatic》是嘻哈歌手Nas 1994年的一張專輯,推出之初反響平平,但隨著時間推移正慢慢成為經典。霍華德表示:“這本書不復雜,全部關于格魯夫和他的經驗。許多經理需要參考他人的管理經驗,而格魯夫找到了自己的管理方式。” 1983年,格魯夫正擔任英特爾總裁,面對著日本半導體公司的激烈競爭。雙方都試圖成為下一代計算機芯片的領導者,而精益管理是業內所有公司的關注重點。在《高產出管理》一書中,格魯夫提出了與當時完全不同的管理理論。用1983年《紐約時報》書評的話來說,格魯夫的理論融合了英特爾的日常運營經驗、作為科學家的精確性,以及實用主義。基于英特爾公司經營的實際案例,格魯夫“為工作組織、員工管理和員工發展寫下了一本實用手冊”。 80年代初,在管理團隊時,經理們常常感到困惑,他們往往只是憑自己的直覺來判斷什么樣的舉措會產生效果。然而,僅憑直覺取得的結果往往不理想。 為此,格魯夫在本書中提出了幾方面可行的舉措。他認為,經理們應當擴大下屬的權限,自己僅專注于少數領域,同時使成效最大化。他喜歡隨機抽查質量,確保下屬部門按要求完成工作,不過他并不喜歡頻繁檢查,以免扼殺團隊的主動性。根據下屬對工作的適應性,他會給予不同下屬不同程度的關注。而他也常常與下屬進行1小時的一對一談話。 格魯夫認為,經理們可以扮演學生的角色。例如,在加入英特爾之初,格魯夫對存儲芯片的設計和制造了解不多,需要依靠專家的幫助。而他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學習。 格魯夫看重績效評估,并將績效評估稱作“經理們最具效率的活動之一”。他認為,這樣的評估是優化員工績效,促使員工完成更多工作的最高效方式。不過,大部分經理們都做不好績效評估,因為他們不太愿意面對可能的人際沖突,也不太愿意扮演下屬們職業生涯裁判的角色。格魯夫表示:“在大部分績效評估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定義好我們究竟希望下屬做到什么。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要求,那么我們就不可能達到這些要求。” 格魯夫表示,他每年都會隨機抽閱上百份績效評估報告,給予反饋意見,并要求修訂或注上評語。他表示:“我在盡可能多地制造噪音,因為我希望重申這一系統對每名英特爾員工的重要性。” 火爆創業圈 實際上,格魯夫的這本書最初面向的對象是帶領小型團隊的中層經理。不過,這樣的組織規模同樣適用于當代科技創業公司。CloudFlare產品工程師、舊金山創業者瑞安·萊基(Ryan Lackey)表示:“創業圈的幾乎所有人都將這本書當作首選書。”許多創業公司CEO搞到了數字拷貝,將其保存在電腦中隨時翻閱。 書中提到的一些舉措在實際管理中很有參考意義。作為英特爾前CEO及電子工程博士,格魯夫的管理經驗遠非普通咨詢顧問可比。這本書涉及了日常管理工作,例如管理例會、績效評估、面試,以及薪酬設定等,對作為經理的流程和目標進行了分解。在本書1983年發行時,《紐約時報》將其稱作“面向各級經理人的組織指南”。而《華盛頓郵報》的書評認為,這是一本“有趣、接地氣的書,對任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他人工作的人士都很有用”。 萊基也表示:“書中提到的大部分概念淺顯易懂,而其中最有違直覺的一點是,應當將你擅長的事交給他人去做。”根據格魯夫的理論,在不親力親為的情況下,你可以更容易地監督自己熟知的工作。 去年11月,出版商Vintage Books對本書進行了1995年以來的首次再版,并推出了電子版。作為硅谷頂級投資人,霍洛維茨為新版執筆作序。他將這本書稱作“真正的大師之作”。而在去年自己的新書《創業維艱》中,霍洛維茨將本書稱作“我所知最棒的管理學著作”。他表示:“這本書以緊密貼合實際的方式介紹了從事不同工作的機制。在本書成書時,管理學還很簡單,沒有觸及真正的細節。” 格魯夫在這本書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管理的細節。例如,他將產品管理與送早餐進行了類比,同時探討了如何從求職者簡歷中找出更多信息。書中的概念已經發揮出巨大的影響力。例如,關于“目標管理”的概念已被當代許多公司采用。 霍洛維茨表示,這本書的有趣之處也在于融入了格魯夫的個性。例如,格魯夫暴露了自己的錯誤。他曾認為,作為對績效的表彰,最優秀的銷售員應當被晉升為經理。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優秀的銷售員或優秀的科學家難以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解決辦法之一是在管理崗位之外給予更高的級別、薪酬和權力。而另一種辦法則是通過培訓去幫助職業轉型。不過,如果優秀的銷售員最終仍無法很好地扮演經理的角色,那么應當將他重新安排至銷售崗位。 由于對細節的關注,因此對中層經理或創業團隊領導者來說,《高產出管理》一書可能比其他管理學著作,例如《追求卓越》和《一分鐘經理人》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于企業內大大小小令人頭疼的會議,格魯夫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會議上如果沒有觸及“真正的問題”,那么不應迅速做出決定。他指出,在許多會議的開始階段,“膚淺的言論”會成為主導。而是否有能力判斷“真正的問題”和“膚淺的問題”,這正是衡量優秀經理的標準,以及決定他們職業生涯走向的關鍵。 用格魯夫的話來說,“管理的藝術在于從許多重要性看似相近的活動中找出最能帶來幫助的一件、兩件或三件事,并集中全力去攻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