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海外大展拳腳。 就在昨日,團購網站Groupon股價暴漲41%,創出自2011年11月3日,也就是Groupon以20美元的發行價進行首次公開招股以來的單日最大漲幅。 Groupon暴漲的原因是,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報告稱,阿里巴巴已買入Groupon公司3300萬股普通股,成其第四大股東。 截至2015年12月31日,阿里持有Groupon 5.6%股權。早前,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獲7.935億美元投資,由阿里領投。阿里還是美網絡零售商Jet.com、打車應用Lyf等股東。 挪威瀏覽器廠商Opera則在中國春節期間宣布昆侖萬維和360斥資12億美元收購Opera。更早前,昆侖萬維宣布斥資9300萬美元收購全球最大同性戀社交網站Grindr更震驚全球。 在全球經濟低迷、股市不振背景下,中國資本正迎來大航海時代。阿里和昆侖萬維是中國互聯網資本出海的急先鋒。實際上,在更大范圍內,中國資本對全球科技資產也是“買買買”。 中國互聯網企業海外投資規模偏小 從過去一年的歷程看,阿里巴巴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海外投資布局的急先鋒。 阿里巴巴相繼入股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閱后即焚企業Snapchat、增資新加坡郵政、還相繼入股印度電商Snapdeal、印度支付企業Paytm。 阿里巴巴還在洽談入股印度最大電商Flipkart,不過,相比阿里超45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以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及其他中國企業海外布局,阿里海外投資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比如,最近富士康正在死磕夏普,處于經營重組期的夏普基本決定接受鴻海精密(富士康母公司)提出7000億日元(約392億元,約60.2億美元)收購方案,并展開最終協調。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也表示,計劃于本月底與夏普簽署正式并購協議。目前鴻海與夏普的談判已清除90%的障礙,與簽署正式的協議僅差一步之遙:即不確定的法律問題。 紫光股份過去一年也相當“兇悍”。2013年12月、2014年7月,紫光集團先后宣布完成對手機芯片設計公司展訊、銳迪科私有化,紫光分別出價17.8億美元、9.07億美元。 2015年,紫光股份再接再厲,宣布25億美元控股華三通信、38億美元入股西部數據。清華紫光還曾表示,有意要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國芯片制造商美光(Micron)。 青島海爾也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GE)旗下家電部門。在青島海爾控股下,通用電氣家電可繼續使用通用電氣旗下品牌組合向市場銷售產品,初始使用期限為40年。 大連萬達則以35億美元收購《侏羅紀世界》制片商傳奇娛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透露:“萬達今年將啟動電影制作發行板塊資本化IPO動作。傳奇影業并購增加該板塊的亮度。” 最讓人矚目的是,中國化工確認斥資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Syngenta),這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境外收購,也是全球農業化工領域迄今最大一起收購案。 中國化工擊敗了美國巨頭孟山都。這筆交易被認為表明中國企業拿下優質戰略性資產決心。 在收購先正達之前,中國化工2015年3月以70億歐元收購倍耐力集團,2016年1月以將近10億歐元收購克勞斯-馬費公司。過去1年,中國化工總收購金額就超500億美元。 高盛(Goldman Sachs)企業跨境并購部負責人詹姆斯•德爾法韋羅(James Del Favero)曾對媒體表示,隨著中國企業尋求其他增長動力,它們在全球并購中扮演的角色將日益突出。 普華永道一份報告指出,雖然仍處于初級階段,但大陸企業海外并購越來越傾向于追逐技術、品牌和專業,將其帶回中國;執行外延式的增長策略;及逐漸建立地域多樣化的投資組合。 將普華永道這一句話翻譯一下是,10年前中國企業到處買礦山,5年前進非洲,如今是到處買領先技術、搶占早期新興市場。從未來趨勢看,全世界都將得習慣中國資本這一改變。 為何BAT很少像中國化工這樣并購 從實際情況下,盡管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海外整體的投資規模偏小,但這些企業海外投資布局并不少,類似在智能硬件等領域,BAT、小米、京東、360、樂視都有很多斬獲。 比如,阿里巴巴2014年10月向美國電視智能遙控器公司Peel追加5000萬美元投資,還投資網絡安全服務提供商ThetaRay、移動市場營銷O2O平臺Visualead、及日本機器人Pepper。 百度2014年9月對室內導航創業公司IndoorAtlas投資1000萬美元,以拓展購物中心和建筑物內的地圖服務。2014年12月,百度對以色列視頻捕捉技術公司Pixellot投300萬美元。 2014年12月,京東、小米投資美國可穿戴設備公司Misfit。Misfit以其行動追蹤設備Shine而聞名。小米還投資了個人電動交通設備提供商納恩博(Ninebot)。 納恩博推出WindRunner(風行者)系列、Ninebot九號系列、Ninebot One系列產品,還收購個人電動交通設備提供商Segway,Segway發明世界上第一臺智能自動平衡的交通工具。 2014年7月,奇虎360投資EyeVerify。EyeVerify 是美國的一家利用專利生物技術,幫助移動設備減少或避免使用密碼進行安全驗證的科技公司。 不過,無論是BAT,還是小米、京東、360都很少收購海外企業,基本都是出資入股。更無法想象會有類似中國化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富士康擬60億美元收購夏普的舉動。 為何BAT與中國化工、富士康這些企業會有這么大的不同?這跟虛擬經濟本質有很大關系。 漢理資本創始人錢學鋒對騰訊科技表示,互聯網企業做并購會玩不轉。這有血的教訓。比如,當年默多克收購Myspace,最后MySpace不斷衰落,將社交王冠拱手讓給了Facebook。 錢學鋒說,“互聯網企業要有狼性,被收購了,有狼性的公司也變成了羊,怎能不在與Facebook的競爭中落敗。這跟富士康收購夏普還不一樣,夏普還有很多的專利、工廠、技術。” 此前,騰訊科技曾分析,富士康收購夏普有幾重意義: 1,防堵三星獲取夏普的技術。2、可幫助鴻海轉型升級。完成收購后,富士康的面板技術瞬間趕超韓國和大陸。3,夏普是“液晶面板”之父,能提升富士康無技術含量的公眾形象。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投資海外公司更多是希望海外項目的技術、商業模式能嫁接到中國,目前屬于試水階段。盛景網聯董事長彭志強曾表示,只有連接中國才是投資海外市場優勢所在。 紫光股份投資西部數據浮虧超百億 非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又有一些不一樣的特點。比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談收購傳奇影業時就表示,傳奇影業擁有眾多IP知識產權,并購傳奇影業的價值絕不在于電影本身。 傳奇影業擁有眾多IP知識產權,其IP知識產權將會對萬達的旅游、兒童娛樂業務帶來很大協同效應。借助傳奇萬達將增加全球電影市場的話語權,對萬達影業上市有極大好處。 此外,萬達在向有關部門申請對傳奇影業影片進口專門政策。2016年傳奇影業收入及利潤目標是建立在中國內地目前政策基礎上。如專門政策獲批,或將大幅提升傳奇影業收入利潤。 中國一些大型企業收購也一定程度上還代表了官方意志,比如,中國渴望擁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希望在芯片領域做大做強。清華紫光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如華創投資以19億美元收購OmniVision,清華紫光斥資38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股份,還分別出資111.33億元、23.94億元收購臺灣矽品精密24.9%的股權和南茂科技25%股權。 清華紫光的背景不容忽視。以2014年國家設立集成電路大基金來說,1200億的基金,紫光在缺乏技術底蘊和技術成果的情況下,獨得100億,還獲得國開行200億元貸款。 為何國家要如此大手筆的扶持芯片和集成電路產業?錢學鋒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前中國進口最多的單一商品不是石油,也不是糧食,而是芯片。一年的采購成本超過2000億美元。 “既然國家一年花如此多的錢去采購商品,而且每年都需要買,不如在世界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將這些廠和技術買下來,再或者中國自己打造一個生態鏈,自己生產芯片。” 錢學鋒說,為什么發改委開出中國反壟斷歷史上金額最大的罰單——高通因壟斷行為被罰60.88億元,高通照單全收,因為高通從中國市場年賺超600億,這就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中國企業大筆收購海外企業過程中也有很大風險。比如,紫光股份當初以每股92.5美元的價格買入西部股份,如今西部股份股價僅42.78美元,這筆投資已浮虧超過110億元。 不過,這依然不會抵擋中國企業對海外科技企業的熱情。相比國內企業,海外高科技企業估值普遍偏低,比如,美國招聘網站LinkedIn股價暴跌40%,市值一夜增發100億美元。 以至于LinkedIn CEO不得不出來給員工打氣:“我們的公司依舊是之前的公司,我依舊是之前的那個 CEO,你們依舊是之前的同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我們有相同的使命、愿景和盡我們所能創造經濟機會的目標。” 海外高科技企業估值偏低給中國企業抄底的好時機。據騰訊科技了解,甚至有國內大型基金準備將海外優質的非中國上市企業私有化,并將這些資產注入到中國內地來。 紀源資本合伙人于立峰對騰訊科技表示,海外企業估值比中國更合理,春節美股的股價暴跌,也給了中國企業很多機會。未來中國企業并購海外高科技企業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 來源: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