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2015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達95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為了配合國家集成電 路“大基金”計劃,上海推出500億元地方“小基金”支持集成電路設計、制造、裝備材料等領域發展,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高地;而在其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三類企業或將受益。這是《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獲得的消息。 上海500億元重金“砸”向集成電路產業 上海市副市長周波近期表示,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總規模為500億元,分為三個基金,政府資金將扮演種子的角色,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具體來說,就 是按“3+1+1”的格局設立三個行業基金。最大規模的是總額300億元的集成電路制造基金,主要用來支持在滬興建新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并支持 光刻機、刻蝕機等核心裝備的國產化。另兩個基金的規模稍小,都是100億元,一個專注于投資集成電路材料產業,另一個用來并購海內外優秀的集成電路設計企 業。 周波表示,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將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為原則,根據不同產業特點,政府資金將發揮不同的作用。 根據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的統計,在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中,來自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張江高科技園區也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綜 合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相對最為完整的產業園區。截至2015年底,協會中來自張江的企業已達170家。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 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設立對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制造、設計、裝備這三類企業必將是利好。 此外,早在2015年 6月,張江高科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2億元認繳武岳峰集成電路基金6.67%,成為其有限合伙人。據了解,武岳峰集成電路基金 是在上海自貿區內設立的人民幣、美元雙幣股權投資基金,基金設立以后,將鎖定全球范圍內的集成電路產業的優質資源,尋找在美國、歐洲、以色列、日本等國的 產業并購目標,同步配合與中國國內集成電路企業的整合;該基金主要以并購方式投資國內外處于高速成長中后期的企業,或者在境外資本市場上被低估的成熟期企 業,通過各種方式整合,并選擇合適的資本退出渠道完成退出。 在各種政策利好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總部選擇在了張江區域內。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代工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 司(下稱“中芯國際”),于2015年12月出資成立中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芯控股”)。中芯控股已獲上海市政府認定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將承擔 中芯國際大陸地區總部管理職能。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張江高科獲悉,該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區開發有限公司,已與中 芯控股簽訂《收購框架協議》,將“張東商務中心”物業1號樓出售給中芯控股,該樓將作為中芯國際的總部辦公大樓。資料顯示,中芯控股法定代表人為中芯國際 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邱慈云,注冊資本5000萬美元,是外國法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中芯國際在浦東建有一座 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超大規模晶圓廠;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超大規模晶圓廠,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正在開發中;在天津和深 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行銷辦事處,同時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中芯國際透露,根據目前計劃,上海 總部將統籌國內各公司運營。 中芯國際首席財務官兼戰略規劃執行副總裁高永崗表示:“成立地區總部,是中芯國際戰略發展的需要。中芯國 際起步于上海,選擇上海作為地區總部有歷史積淀、地緣優勢、產業布局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中芯控股將充分發揮總部功能,高效整合企業內外資源,發揮產業集聚 效應,推動企業以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我國地方性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總額已達1400億元 我國的集 成電路產業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每年進口芯片超過2000億美元。為提高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水平,把握產業自主權,過去兩年,國家對集成電路 產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成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這一重大舉措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 展營造了不可多得的良好發展環境。 根據中國半導體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在2015設計業年會上作的報告,我國目前已建或 在建的地方性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總額,已達1400億元,其中包括北京市建立的300億元基金,上海建立的500億元基金,武漢正在籌建的300億元基金和 廈門市正在籌建的300億元基金等。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頒布的引導鼓舞下,上海集成電路領域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繼續產業發展領頭羊地位。有數據顯示,2015年前10個月,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實現銷售收入超過712億元,同比增長近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