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階段和新策略
日前,中糧集團剛剛完成了對來寶農業的全資收購,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全球化轉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回想最近兩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趨勢變化,特別是今年發生的幾起海外并購案,我們認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 國企業的“走出去”曾經歷過幾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國際商品貿易,第二階段開始對國外的實物資產進行投資,如油田等戰略性資源;第三階段則轉向通常 的國際資本投資,以獲取境外公司股份、加強業務合作為主。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正進入第四個階段,即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邁進,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戰略性產 業,直接以控股為目的,收購海外先進公司,并借此獲得先進技術以及品牌和海外市場管理經驗。
德勤今年11月發布的15年度并購報告也指 出,中國投資者通過收購擁有先進技術和最佳管理實務的成熟企業,逐步向全球價值鏈的上游發展。報告顯示,從行業看,2015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在科技、 傳媒和電信行業完成35宗并購交易,交易金額共計244億美元,同比高出209%;制造業的并購交易為39宗,交易總額為128億美元,同比高出72%; 金融行業達成12宗境外并購交易,金額也同比增加了50%。
今年的幾起海外并購案,也顯示出了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些特點。
首 先是半導體廠商紫光集團。該集團著眼于運算系統芯片、數位電視半導體、存儲器等市場,希望通過投巨資金在芯片行業占有一席之地,并開展了一系列收購活動。 2013年底,紫光先以18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后以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將中國大陸前三的兩家芯片設計公司整合到一起,由此從一個并不設計IC設計 的公司踏入IC設計的門檻。15年7月,紫光報價230億美元,試圖收購美國芯片巨頭美光科技,被美光拒絕。隨后它將目光投向了臺灣公司,不到2個月內提 出了要購買力成、矽品精密和南茂科技等三家芯片封裝廠商各25%的股份,并成愿意攜手聯發科和臺積電,顯示出打通芯片設計、芯片代工和封裝測試整條產業鏈 的意圖。11月,紫光表示計劃未來5年投資3000億元,打造第三大存儲芯片制造商。
另一個案例是中國化工集團。它在今年試圖收購世界上 最大的農藥生產商、高價值種子領域名列第三的先正達。先正達市值約320億美元,而中國化工第一次就給出了420億美元(417億法郎)的報價。被先正達 以監管風險為由拒絕后,中國化工將報價提高到了440億美元。需要留意的是,中國領導人之前曾表示要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不能把轉基因農產品市場都讓外 國大公司占領了,而先正達的強項之一正是開發轉基因農產品,著名的“黃金大米”就是該公司的產品。在種子業務方面,先正達的銷售額也僅排在孟山都和杜邦之 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倘若此次能成功收購先正達,中國化工有望轉型為一家轉基因種子生產商,并在今后挑戰孟山都。
本文最初提到的中糧收購 來寶農業,也是中資海外并購的大手筆。來寶農業主要在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及澳洲經營農產品的采購、加工、存儲和營銷,其物流及加工資產布局于全球農 產品貿易流動主干線。2014年4月,為了打開國際市場中糧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來寶農業51%的股權。此次,來寶集團為了籌集資金避免信用降級,被 迫向中糧出售了自己在來寶農業自己所持的49%的股份。全資收購來寶農業,無疑將促進中糧的國際化進程和全球化布局,幫助其發展為綜合性的國際農產品交易 商,增強了抗衡全球四大糧商的肌肉。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糧油谷物肉類的生產、物流,還是晶圓芯片的設計、制造,抑或轉基因產品和種子開發,無一不在產業鏈的高端,是關乎中國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國內大型國企拿出巨額資金,用很高的溢價進行收購,無疑是其企業戰略規劃的一部分,更與國家的長遠目標相吻合。
當 然,這些收購案件的難度也是極高的。無論是紫光還是中國化工,都屢次被對方拒絕,中糧也是因為來寶集團遇到資金困難以及國際大宗商品低迷的市場環境,才得 以實現全資并購,有些僥幸。安邦咨詢(ANBOUND)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海外投資案件提醒我們,今后重要領域的跨國并購,遇到的阻力將越來越大,難度 和成本也無疑會越來越高。同時,國內企業也要思考,即便完成了這些重量級的并購,我們能否整合這些行業與國內對接,能否通過并購快速補上國內的技術短板, 以及能否借此推進國內的產業升級、贏得更多國際市場。這些課題是無法回避的。
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已經進入了新階段。即在重要的戰略性產業,通過巨額投資直接控股或收購國際領先的公司。這種并購難度高阻力大,完成并購后如何與國內產業對接、如何促進國內的技術換代和產業升級,更是考驗中國企業的難題。
(注:安邦咨詢公司是中國內地一家獨立智庫機構,專注于財經與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該機構觀點。)
摩爾精英,專注半導體招聘 www.moore.r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