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檢測電路(PKD,Peak Detector)的作用是對輸入信號的峰值進行提取,產生輸出Vo = Vpeak,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電路輸出值會一直保持,直到一個新的更大的峰值出現或電路復位。 一、前言 峰值檢測電路(PKD,Peak Detector)的作用是對輸入信號的峰值進行提取,產生輸出Vo = Vpeak,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電路輸出值會一直保持,直到一個新的更大的峰值出現或電路復位。 峰值檢測電路在AGC(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和傳感器最值求取電路中廣泛應用,自己平時一般作為程控增益放大器倍數選擇的判斷依據。有的同學喜歡用AD637等有效值芯片作為程控增益放大器的判據,主要是因為集成的方便,但個人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有效值和信號的正負峰值并沒有必然聯系;其次,實際應用中這類芯片太貴了。當然,像電子設計競賽是可以的,因為測試信號總是正弦波,方波等。 二、峰值檢測電路原理 顧名思義,峰值檢測器(PKD,Peak Detector)(本文默認以正峰值檢測為例)就是要對信號的峰值進行采集并保持。其效果如下如(MS畫圖工具繪制): 根據這樣的要求,我們可以用一個二極管和電容器組成最簡單的峰值檢測器。如下圖(TINA TI 7.0繪制): 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面包板搭一個電路,接上信號源示波器觀察結果,但在這之前利用仿真軟件TINA TI進行簡單驗證會節省很多時間。通過簡單仿真(輸入正弦信號5kHz,2Vpp),我們發現僅僅一個二極管和電容器組成的峰值檢測器可以工作,但性能并不是很理想,對1nF的電容器,100ms后達到穩定的峰值,誤差達10%。而且,由于沒有輸入輸出的緩沖,在實際應用中,電容器中的電荷會被其他部分電路負載消耗,造成峰值檢測器無法保持信號峰值電壓。 既然要改進,首先要分析不足。上圖檢測的誤差主要來自與二極管的正向導通電壓降,因此我們可以用模電書上說的“超級二極管”代替簡單二極管(TINA TI 7.0繪制): 從仿真結果來看,同等測試條件下,檢測誤差大大減小。但我們知道,超級二極管有一個缺點,就是Vi從負電壓變成正電壓的過程中,為了閉合有二極管的負反饋回路,運放要結束負飽和狀態,輸出電壓要從負飽和電壓值一直到(Vi+V二極管)。這個過程需要花費時間,如果在這個過程,輸入發生變化,輸出就會出現失真。 因此,我們需要在電路中加入防止負飽和的措施,也就是說,我們輸入部分的處理環節要能夠盡量跟隨輸入信號的電壓,并提供一個盡可能理想的二極管,同時能夠提供有效的輸入緩沖。一個經典的電路是通過在輸入和輸出間增加一個二極管,這有點類似于電壓鉗位(TINA TI 7.0繪制): 經過以上的簡單描述,其實我們已經可以將峰值檢測器分成幾個模塊:(1)模擬峰值存儲器,即電容器;(2)單向電流開關,即二極管;(3)輸入輸出緩沖隔離,即運算放大器;(4)電容放電復位開關(這部分非必須,如:如果電容值選取合適,兩次采樣時間間隔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