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咸(微信公眾號:無所不能) “石墨烯電池充電10分鐘跑1000公里”,相信在朋友圈里,不少人都被這樣的標題和假新聞給雷過。小編昨天也被下面這條消息給震了,“石墨烯電池已經研發成功,并且已經商用化應用在智能手機上了”。消息的主人公就是它,正在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研究石墨烯的民族品牌,華為。艾瑪,這么大的事,“無所不能”怎么不知道呢?小編好自責。 但是,經過調查,這載入史冊的爆點純屬炒作,只是確實炒作的很有水平。 一起來看看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在華為Mate8發布會開始前,微博上出現了這樣一條預告: 第4條“采用全新的石墨烯電池”必須高亮,再加上微信里流傳的這樣一段具有煽動性的介紹: Mate8產品發布會簡直是未開先火啊。 下午兩點,小編準時搬著小板凳準備圍觀,一邊責怪著自己怎么這么粗心,竟沒有關注到石墨烯已經取得如此大的進展。一邊懷疑著石墨烯電池怎么說量產就量產,說商業化就商業化了呢? 與此同時,小編發現不明真相的群眾也是很多的: 好在這時候有人發來一條消息給小編壓了壓驚: 安信電子:關于石墨烯的最權威說法。本著嚴謹負責的態度,華為手機采用石墨烯技術新聞出來后,我們沒有第一時間點評,而是第一時間聯系權威采購專家了解。目前可以確認的信息:這款手機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術,電芯是索尼和ATL,封裝是飛毛腿和欣旺達,因為采用TI快速充電芯片,達到石墨烯充電性能,因此Mate最大亮點是快速充電,而不是石墨烯材料。當然,石墨烯、碳纖維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是未來,從產業發展邏輯看,中國企業未來在新材料的崛起也開始,如果以3-5年周期,未來在各條領域會出現一批新材料優秀公司。 認真看完發布會直播后,小編徹底找回自信,這壓根就是炒作。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純屬炒作、純屬炒作、純屬炒作!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中,華為只字未提“石墨烯”,只是提到了超長續航、快速充電而已。 (圖片來源:91門戶直播) 對, Mate8的續航能力長(正常使用可持續待機2.36天),充電速度快(充電速度是iPhone6s的一倍,充電半小時使用一整天)就是跟“石墨烯”沒啥關系。而且,后來的官方微信簡介也沒有提到“石墨烯”! (圖片來源:華為微信) 頓時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心塞!和業界達人溝通后,小編更加堅定自己的判斷,華為的石墨烯電池手機就是炒作,下面就把小編了解到的真相和大家分享一下: 海峽對面專門做石墨烯業務的臺灣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宮非在發布會前就表示: “我不認為那是石墨烯電池, 至少沒有看到有類似專利發布, 個人認為那只是利用電池管理來減少充電時間。”同時,宮非還向無所不能(caixinenergy)表示,目前面上還沒有一款成熟的可以馬上量產的包含石墨烯的鋰電池,“有的只是學校實驗室模擬的結果,都是偽科學,無法進入工業制造。” 真的是這樣嗎? 小編又找到清華的材料博士劉冠偉,呃,聽到這個消息,劉博士非常直接的表示了不相信,并建議小編去讀一讀他不久前發表過的文章,讀后,小編記住了以下文字: “石墨烯電池”這個技術接近于不存在,石墨烯只有在理論上能夠提高充放電速率,而對于容(能)量的提升基本沒有任何幫助(期望“石墨烯電池”可以解決手機/電動汽車續航的人要失望了),其噱頭意義遠大于實用價值。而且石墨烯材料本身具有的高比表面積等性質與現在的鋰離子電池工業的技術體系是不兼容的,應用的希望十分渺茫。 既然如此,那些充電10分鐘電動汽車可跑1000公里的新聞是咋回事呢? 其實,作為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結構的新材料,石墨烯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薄也是最堅硬的材料,具有超薄、超輕、超高強度、超強導電性、優異的室溫導熱和透光性,結構也非常穩定。正是由于這些特殊而優異的物化性能,使得石墨烯在微電子、物理、能源材料、化學、生物醫藥等領域體現出了潛在的應用前景。它不僅有望使鋰電池功效倍增,更有望替代硅,制造未來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可以說“超級材料”的稱號將是名副其實的。 想當年,獲取穩定的石墨烯的故事也是一段傳奇。2008年8月,后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蓋姆在接受科學觀察網站專訪時,講述了他用了一種“土”方法獲取石墨烯的故事。 因為石墨具有完整的層狀解理特性,可以按層剝離。于是,蓋姆用透明膠帶在石墨上粘一下,這樣就會有石墨層被粘在膠帶上。把膠帶對折后,粘一下再拉開,這樣,膠帶兩端都沾有石墨層,石墨層又變薄了。如此反復多次,膠帶上的石墨層薄到只有一個碳原子的厚度時,石墨層也就變成了石墨烯。真是厲害! 到了最近幾年,石墨烯的發展速度就像坐上了火箭。諾貝爾獎得主蓋姆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也頗為感慨地表示,短短幾年間全球石墨烯研發及商業化的速度令他十分驚詫。 據今年十月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布的《2015全球石墨烯產業研究報告》統計,到2012年底,中國不僅研究石墨烯的論文發表數目位列全球第一,而且近三年專利數量迅升首位,從某些方面看,中國走在了石墨烯研究的前列。但是,蓋姆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也指出,許多已發表的石墨烯論文中,一半的研究會被廢棄掉。另一方面,許多專利,特別是產自大學的專利,其中90%并沒什么價值,99%的專利最終會作廢,很多人為此在浪費生命。 而在業內專家看來,中國在石墨烯方面的科研和應用脫節問題突出,不少科研院所并不知道產業界到底要什么。從產業角度看,目前石墨烯的主要挑戰在于制備方法難以同時滿足低成本和高質量兩個條件。 接著讓我們在來看看行業內的人具體怎么說。日前,發表在《財新周刊》的《掘金全球“萬能材料”石墨烯》一文中寫到,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微納力學中心教授朱宏偉認為: 現在國內的石墨烯應用,有些確實是在炒概念,真正做石墨烯的企業其實沒有幾家,很多都是原來做石墨等碳材料的企業甚至完全不相關的企業打著石墨烯的旗號,或者炒作股票,或者爭取國家基金,真正做石墨烯并且真正能賺錢的企業屈指可數。 當前一些石墨烯應用是原來碳材料就可完成的,優勢不是很明顯。非石墨烯不可、真正有價值的應用,現階段還停留在實驗室中。 青島華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鐘成博士也稱: 現在純粹炒作石墨烯概念的現象有兩類,一類是借用石墨烯概念拉升股票,另一類是借用石墨烯概念,并不是真的做石墨烯,把數據吹得非常離譜,比如有的企業稱充電八分鐘跑1000公里,這從科學上講是非常不靠譜的。 相關企業非常希望大家關注,但過度的炒作又是一種傷害。真正做石墨烯的企業,全國不超過40家,真正賺錢的,更屈指可數,其他都還在燒錢的階段。 (整理自《財新周刊》文章《掘金全球“萬能材料”石墨烯》,詳情請見今日微信薦文) 雖然上面的專家都傾向于石墨烯電池在現階段只是炒作,但是也有人在堅持不懈的研究著低成本、高質量的石墨烯制備方法和商業應用,有的甚至已經小有成就,只是還沒有可以量產的產品罷了。臺灣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宮非向無所不能(caixinenergy)的小編表示: “專家們”也是站在自己的專業看問題,做出實物前,就由他們說吧。 我們正在與深圳談電動車用鋰電池合作框架,希望半年內可以完成樣品,樣品的目標是容量提高至1.5~2倍,8~15分鐘充滿80%。業內希望兩年內可以實現量產,但是目前還不能確定,因為還存在很多變數。 從材料特性來看,鋰電池是系統整合工程,從導電率、比表面積、吸附脫附都不同,可能都要用不同的石墨烯。實驗設計會反復試驗排除不對變量,再做實體組裝測試,反復修改。一個變量錯了就可能重來,時間自然往后拖延。我保證石墨烯可以做到我說的規格,只是要用什么組合而已。 到此為止,小編扒了大半天的華為石墨烯電池手機事件就算是推論出了初步結論:警惕石墨烯炒作,如要炒作來點有干貨的。 仔細回味下,其實這場炒作能夠成功引發轟動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石墨烯作為一種新材料已經被不明真相的群眾奉為神物,不明覺厲! 其次,樸素的群眾以為:提高充電速度這事兒放電動汽車上不那么靠譜,沒準在小小的智能手機上可以實現? 再其次,華為和石墨烯扯上關系也并非空穴來風。畢竟,華為剛剛在10月宣布,準備注入大量的資金來投資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院所負責的研究項目。該項目主要研究石墨烯在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中的潛在使用價值,研究如何將石墨烯領域的突破性成果應用于消費電子產品和移動通信設備。合作期初定為兩年。 其實,小編相信,就像華為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說的那樣:石墨烯方面的研究將為未來信息通信行業發展、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提供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但是現在就先不要用未來的成就忽悠人了哈。 最后的最后,那些對已經制造出石墨烯護腰帶感興趣的讀者,請直接查看今日微信推薦文章;對于那些已經了解石墨烯并且想說點什么的能豆粉們,歡迎大家加微信(hanqinke),繼續聊聊這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