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司建楠 我國2014年敏感元件與傳感器銷售額突破1200億元。然而,與巨大市場需求相比,現階段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高端產品嚴重依賴進口,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左右,國產化缺口巨大。 據上海羿歌所了解,中國工業報記者在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10月22日主辦的第三屆國際(常州)傳感器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了解到,傳感技術及產品已成為制約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此,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要加快高端布局,強化政策支撐,促進傳感器產業集群化發展。 產業相對滯后 據估算,我國2014年敏感元件與傳感器銷售額突破1200億元。2015年需求量可達約652.9億只,增長率大于18%,銷售額有望突破1300億元,其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較大。但是,國內的傳感器產業存在水平偏低、研發實力較弱等問題。 盡管2015年我國傳感器銷售額將突破1300億元,但現階段我國傳感器應用絕大部分要依賴國外廠商,尤其是高端需求嚴重依賴進口。與會專家表示,傳感技術及產品已成為制約智能制造等產業發展的瓶頸,迫切需要提升傳感器產業技術層次和規模化發展。 郭源生說,目前,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對產品技術、產業規模狀況缺乏深刻認識和參與能力。國內對傳感器帶有偏見和片面的認識,往往與集成電路產品、技術、工藝、規模進行對比,缺乏有雄厚實力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資源難于整合。 二是行業自身文化與產業化不相適應。由于產品技術含量高,產品的多品種、小批量行業特征,導致行業企業數量多而規模偏小。這與國外完全不同。 三是缺乏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發展等專業人才。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導致行業門檻太低,什么人都能干,缺乏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高端人才,特別是國際化領軍人才。同時缺少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使得產業重組和資源整合難于形成。 超前謀篇布局 針對上述問題,郭源生建議,傳感器產業發展需要加快探索集群化發展路徑。具體來看,可以在國內外現有企業、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基礎上,結合國內區位優勢、政策優勢,通過政產學研用服立體化發展和推動,以及國際交流與協作、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形成對接平臺;整合國際產品開發、檢測等技術,在國內適合地區,打造一個自然環境良好、產業環境優越的雙生態產業鏈,即國際化的傳感器產業園——中國“傳感谷”。 中國“傳感谷”的規劃目標是:通過產業集聚,在5年時間內,形成一個聚集有500余家公司和科研院所組成的結構合理、產業鏈完整、產業優勢與品牌特色突出、具有國際化市場對接能力和知名度,全球惟一的國際化傳感器產業園區。實現年銷售額2000億元以上。 郭源生迫切建議,需成立國家支持主導下的傳感器產業聯盟,開展國內外行業、企業技術、人才、市場等信息資源的銜接和協調;推進“傳感谷”整體規劃、設計、實施;促進產業化發展及行業整體能力提升。 會議期間,江蘇常州的“中國國際傳感谷”正式開谷。據常州高新區光伏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新強介紹,常州高新區希望通過國內外優質產業資源集聚,在常州市打造一個國際化傳感器產業高地,力爭到2020年產業規模達5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