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王潘 9月18日報道 在中國智能硬件創業行業,華米是一個稀有的“幸運兒”。 無論是手環還是手表,在過去兩年都是最普通的硬件產品——技術簡單、生產成熟。而能夠從幾百家公司中脫穎而出,華米幸運的是抓住了小米投資和背書的機會,它的產品在被命名為“小米手環”之后,以79元的價格銷量過了1000萬。 就在9月16日,它又推出了升級產品Amazfit手環,售價299元,并且請到了明星高圓圓代言。對于硬件創業公司而言,這是一個不能更好的開始,但是,對于中國大多數與華米同時期創立的公司來說,它們都在一個不好的時機擠進了一片紅海。 玩概念、造噱頭、鼓吹技術創新,這些在其他領域創業公司里時有發生的情況,在智能硬件領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隨著資本市場對這一領域的深刻洞察,它們早已經開始趨于理性,加之資本寒冬來臨之聲不絕于耳,很多創業投資機構可能面臨資金募集的難題。這意味著,很多靠玩概念的公司很難再拿到下一輪融資,將被快速淘汰出局。 據騰訊科技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智能硬件領域完成106筆融資。其中,天使輪有44筆,Pre-A輪5筆,A輪43筆,B輪13筆,C輪1筆。其中,天使輪到A輪階段一共92筆,占比高達86%。唯一獲得C輪融資的智能硬件企業為大疆創新,該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7500萬美元融資,有媒體稱其估值高達80億美元。 創業門檻提高 小公司遇冷 在很多從業者看來,從2014年至今,大批完成天使、Per-A甚至A輪融資的公司如今沒了下文是必將發生的事。很多公司即使沒有完全消失,也會面臨裁員、砍掉業務線等壓力。 為智能硬件公司提供云服務的機智云公司CEO黃灼對騰訊科技表示,目前智能硬件領域做得比較成功的公司幾乎都是堅持做細分領域,將精力集中于一處,僅僅滿足消費者或者企業的單一需求,為其提供產品和衍生服務。 然而,即便是真正在做事的公司,能夠走到B輪、C輪融資的公司依然很少。據騰訊科技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至今,完成天使輪到A輪階段的智能硬件公司超過270家,而完成B輪的公司則僅有18家。 京東投資總監楊世毅對騰訊科技表示,A輪只需有概念和團隊就有可能獲得融資,但如果公司要做B輪,必須要模式成熟,且要有出貨量、營收等數據。如果沒有出貨量,再好的故事都不奏效。 以智能體脂秤作為主打產品的PICOOC公司創始人兼CEO張悅認為,在一家硬件公司從A輪走到B輪的時候,資本會考慮,一是要有模式,二是硬件失敗的成本很高,需要硬件所在的領域蛋糕足夠大,上下游都很好玩。資本市場不會否認智能硬件。但資本市場會認為硬件不是“屌絲”玩的,需要有綜合實力,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非常強的團隊。除開技術創新未到爆發臨界點、用戶需求不足以支撐市場迅速崛起以外,成熟型大公司的進入也是阻礙初創型企業進入B輪的巨大因素。相比其他領域的創業,在智能硬件領域,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指出,做一款軟件,聚攏100萬用戶與1億用戶并不會有上百倍的成本差距,但生產智能硬件,其成本與產量息息相關。智能硬件不僅需要高成本,在工藝問題、備貨與壓貨、第一批用戶獲取、線下鋪渠道、產品售后等環節均有可能面臨不小挑戰。 初創公司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要在短時間內解決一連串的事,需要耗費巨大精力。同時,由于成熟型公司盯準這一市場,不會給初創公司足夠的時間周期。 在不少領域,成熟型公司以近乎“碾壓”的方式將很多初創公司趕出了局。智能手環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最初智能手環售價多在三四百元,毛利率可超過50%,同時手環出貨量高,很多公司都借此得以發展壯大。很快,小米也進軍這一領域,售價僅僅79元,這一價格甚至低于多數公司生產手環的成本,于是,絕大多數做智能手環的公司都倒閉了。 細分領域的資本機會 過去這一年,智能硬件領域玩家眾多,而創業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則是行業前景與資本市場對這一領域的態度。 對很多創業公司而言,也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些細分領域呈現爆發式增長,如無人機、VR、健康類硬件都競爭激烈;而有些細分領域則尚未取得多大突破,如智能家類、醫療類、汽車配件類進步并不明顯。 無人機領域取得突飛猛進,得益于普通大眾開始逐漸對其認可。大疆創新是無人機領域的代表性企業,不僅是智能硬件領域首個獲得C輪融資的企業,不出意外還將成為這一領域首個突破百億美元的企業。除了大疆創新,億航無人機、零度智控、極飛科技等無人機企業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億航也在今年8月宣稱完成了4200萬美元B輪融資。 億航聯合創始人熊逸放對騰訊科技表示,2015年無人機廠商的融資消息不斷,新品發布也層數不窮,英特爾、小米、騰訊、三星、GoPro等巨頭也紛紛著手計劃布局這一領域,競爭激烈。同時,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也開始關注、體驗無人機。 有投資分析師指出,很多無人機企業已經將產品研發方面從現有的消費級無人機,擴展到了2B商用市場。 而對于VR產業,過去這一年無論是資本的投入,大公司的參與,還是開發者的熱情,都表明該領域的火爆。 焰火工坊CEO婁池告訴騰訊科技,2015年開始,VR在資本市場上變得更熱,不僅僅是純粹的VR硬件受到重視,上下游的相關公司都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例如內容,拍攝設備,分發平臺,開發工具甚至相關媒體都不乏融資成功的消息。 據了解,切入VR領域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手機VR眼鏡這一市場,去年中國市場上不過幾十家,今年僅僅有品牌的就近百家,不過大多缺乏技術門檻。此外,各類融資困難的手游公司、新硬件公司、移動互聯網相關企業,也都紛紛強行切入VR領域。 IDG資本投資經理蘇東認為,從趨勢來看,VR將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但用戶必須體驗之后才能感受到,所以其普及沒有那么快。從長遠趨勢看,是一個非常不錯,可以建立生態系統的方向。 楊世毅也指出,盡管當下VR、AR等領域短時間內出現很多創業公司,但卻鮮有用戶愿意買單,出貨量很難上去,這是VR公司必須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而在健康(軟)硬件領域,也有少數幾家公司取得階段性成功,其中就包括咕咚運動和有品PICOOC電子稱,兩家公司均已在去年完成B輪融資。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兩家公司都是圍繞著特殊人群、剛需人群做細分,目前的用戶數或都在百萬量級。 對于可穿戴設備,其在全球范圍內增長迅速,而隨著美國智能手環制造商Fitbit今年6月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且目前市值超過60億美元,這一行業的熱度再度被推高。 不過這一領域卻面臨著可怕的價格戰。小米、奇虎360等公司的智能硬件產品以接近成本價出色,讓其他創業公司沒了生存空間。 有業內人士認為,小米做手環,實際上是用低價格扼殺整個行業的創新。智能硬件目前遇到的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還沒怎么做起來就開始打價格戰。好在現在手環行業有所好轉,Jawbone等公司的智能手環也開始發力。 有投資界人士指出,在智能家居領域,盡管最近兩年小米、360、海爾等大玩家開始紛紛布局,但其銷量并未得到大幅增長,這也是小米、360等面臨的增長困惑之一。不過該人士也表示,讓家中的各種設備聯網,這將是未來的趨勢,但其增長速度依然值得被懷疑。 智能醫療方面的硬件也發展緩慢。有分析人士指出,現階段的發展還不足以讓智能醫療硬件行業有比較好的產品出現,技術方面也還達不到醫療對測量精準的要求。同時,醫療還與醫院資源相關,而國內醫療資源被壟斷,創業公司很難找到一席之地。 不過,因為醫療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剛需,在投資機構眼中,這一領域也值得去布局。就目前而言,創業公司從智能硬件切入醫療領域,以監測慢性病為主,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為慢性病周期很長,如果有長期監控的數據,將比在醫院做周期性的檢查更有參考價值。 選擇美國市場? 前百姓網聯合創始人、Nonda(能塔)智能硬件公司CEO李佳再創業選擇做硅谷智能硬件。李佳曾告訴騰訊科技,他之所以只做海外市場,在于中國的智能硬件環境是惡劣的無序競爭,這樣的環境不利于產出優質好產品。 如果智能硬件追求高毛利,出貨量就很難有所突破,買單的人注定會很少。就算在高毛利的前提下,量能夠做起來,也不會太持久。因為一旦有這種情況發生,就會瞬間沖出幾十上百家公司跟你做一樣的事,隨著所有公司一窩蜂的涌入,利潤很快就被壓縮到很低。 而這時,小米如果再殺入這一領域,整個產品的利潤率甚至會被壓縮到5%左右,如此低的利潤率,幾乎跟代工沒有什么區別。 而在美國則完全不同,如果做超高性價比的智能硬件產品,可以做到在中國兩倍以上的利潤。在美國,如果某一行業已經有兩三家公司已經做得不錯了,其他人就不再做類似的事情,甚至連投資機構也不會投類似的公司。中國公司具有從眾心理,當看到一個火爆的行業,人們就會不約而同紛紛殺入。 蘇東則認為,美國智能硬件的創新性和獨創性更強,領域也更前沿,在人工智能上具有優勢;在中國,很多智能硬件創業團隊做的事太低端,僅僅將簡單的硬件,加上WiFi模塊,再加上App,認為這就是智能硬件,就能夠大賣,實則沒有任何競爭壁壘。不過,中國在無人機方面卻具有絕對的優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美在智能硬件的眾籌目的也不一樣。在國內,去京東或淘寶平臺進行眾籌,因為兩個平臺均有可觀的流量,可以幫助初創公司解決第一批用戶;而在國外,初創公司去Kickstater眾籌,則是一種能力的展示。 該人士認為,在美國眾籌最重要的是展示公司的市場能力。因為Kickstater本身并沒有太高的流量,所以只能初創公司自己想辦法將人們吸引到Kickstater上去,而這個時候,就是對公司市場能力是否合格的一次考驗。 楊世毅則指出,國內普通消費者對硬件的容忍度較低,一旦有未按時量產、發貨或跳票的情況,參與眾籌的用戶就會群起而攻之。而在美國,普通消費者對智能硬件失敗的容忍度更高,即便是參與眾籌也是以一種友情支持的心態來幫助硬件創業,很少會對失敗的項目“追殺到底”。 附圖:2015年智能硬件領域融資項目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