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信息報 特約撰稿 吳勇毅 從工信部獲悉,《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完成初稿,目前己經進入修改完善階段,預計將在年底出臺。 人口紅利的消退和《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將給機器人產業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相關機器人上市公司也迎來中長期投資價值。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前不久,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曾透露,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將于今年10月底完成。毛偉明表示,工信部2015年將重點就機器人產業開展三項工作,一是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引導行業發展;二是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機器人研發、應用;三是在重點制造領域推廣機器人應用。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1年我國機器人總銷量2.2萬臺,到2013年就飆升到3.6萬臺,到2014年底突破4.5萬臺。短短3年時間,我國就超越日本,從全球第四躍升為全球第一,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 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未來10年仍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場總銷量將達到10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超過40萬臺。不用幾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明顯大于第二和第三位的市場。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需形成完善的工業型機器人產業體系、高階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由目前的約21達到100以上等,這意味著國家推動工業型機器人的數量將在未來6年成長約4倍。 《意見》還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具體的發展目標為: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實現上述目標,工信部強調,將選擇汽車、船舶、電子、民爆、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根據用戶需求,開展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設計、制造、試驗檢測等核心技術研究,攻克伺服電機、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技術并形成生產力。 資本市場迎來投資盛宴 當前,機器人所呈現出的巨大藍海已吸引各路資本爭相涌入,而擁有相對雄厚資金實力的上市公司更是不甘落后,紛紛上演“機器人總動員”。據悉,這兩三年以來已有約40多家上市公司并購或投資了機器人、智能自動化項目,其中八成公司屬于首次涉足機器人業務。這些公司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許多機器人概念股,比如沈陽新松機器人、新時達、東方精工的股價自今年以來至今累計漲幅已實現翻番。 按2020年達到日韓目前一半的滲透率算,我國機器人市場未來7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可達25%-30%,而按年均復合增長率25%、機器人每臺20萬元算,2020年中國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將達350億元,本體加系統集成市場將達1400億元,為目前市場規模300億的4倍,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作為一個成長性充足(年增速30%以上)、上升空間極高(可再翻3-5倍)、上升時間很長(可持續10年以上)的產業鏈,未來機器人將會有十分龐大的市場容量,為機器人上市公司提供巨大的估值空間,或許能孕育出數倍甚至10倍牛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A股上市公司中,智能機器概念股至少有30只,主要來自專用設備制造、普通機械制造、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行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行業也有少數企業與這一概念有關。我們對30多家將自動化機器人公司分為三類,重點推薦第一類,關注第二類,跟蹤第三類。 第一類為行業龍頭:機器人、博實股份、匯川技術、慈星股份等;第二類為管理好或渠道強公司:上海機電、科大智能、國電南瑞、巨輪股份、長榮股份、亞威股份、佳士科技、新時達、瑞凌股份等;第三類為泛自動化的公司:日發精機、華中數控、華昌達等13家。 產業發展仍面臨多種挑戰 我國機器人產業雖然面臨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 其一是產業技術基礎薄弱。中國雖然號稱是機器人最大的市場,國產自主關鍵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壽命等方面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控制器、伺服電機和RV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 其二是國產機器人本體成本遠高于國外同類產品。如國產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價格也顯著高于國外同類產品。 其三是市場分布格局、產業創新體系、產品服務環境尚待完善。我國工業機器人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標準體系、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第三方評價體系、財稅金融政策扶持等許多環節上明顯滯后。 其四是具有全球市場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尚未形成。目前全球知名機器人品牌前10強,都沒有中國品牌。機器人制造業目前主要由日本掌控,6家日本公司占了中國市場機器人銷售額的一半,而中國領先的4家機器人設備生產企業只占了中國市場的5%。 此外,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重復建設隱憂顯現。目前我國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400家,分布在國家高新區的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30多家,而且大多是低端機器人應用領域。這些都是國內企業亟待突破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