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智能制造是實現機械產品創新的共性使能技術,能夠促使機械產品向“數控一代”乃至“智能一代”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功能、性能和市場競爭力。 據上海羿歌所了解,相對已進入再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工業雖然是中國經濟的主導產業,但大而不強的特征很明顯,有統計顯示,中國只有10%的企業能夠實現智能制造。 因而,如何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實現工業由大到強的跨越,顯得尤為迫切。 在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看來,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制高點、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應該要從產品、過程、模式、基礎四個維度來合理推進智能制造。 一方面,智能制造是實現機械產品創新的共性使能技術,能夠促使機械產品向“數控一代”乃至“智能一代”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功能、性能和市場競爭力。 比如,軌道交通機車的發展便是例證,其歷經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數字化動車組的進化,目前正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其次,智能制造也是生產技術創新的共性使能技術。它能夠使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制造發展,全面提升產品設計、制造和管理水平。 周濟表示,智能技術的應用,將使制造業企業向智能企業管理模式,可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各環節各企業各要素的協同規劃與決策優化管理,不僅可有效提高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同時亦可大幅提高制造效益、降低產品成本和資源消耗,有效提高企業競爭力。 其中,工業機器人就是典型的智能化裝備,也是新工業革命的重要內容。繼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后,2014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份額仍居全球第一,國際機器人協會(IFR)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5.6萬臺左右,增長54%,遠高于全球工業機器人27%的銷量增速。 此外,智能制造也是產業模式創新的共性使能技術。其作用在于,它能夠大幅促進規模定制生產方式的發展,延伸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深刻地改革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 周濟介紹,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催生產業模式的變革,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二是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三是催出“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模式。 最后,在加強智能制造基礎建設上,周濟表示,一要構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二要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三要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四要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