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雖然股市最近震蕩得有些厲害,但這并不妨礙場外公司對A股的熱情,包括正在實施分拆戰略的鴻海集團。 幾天前,代工巨頭掌門人郭臺銘在富士康臺灣母公司鴻海精密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正考慮未來3~5年內分拆子公司在大陸上市,其間還顯示出了“醋意”:同樣賺1塊錢,在臺灣和大陸相比不一樣。“臺商弘訊科技做的是塑膠射出機自動控制器,并不是特別高深的技術,但弘訊科技舍棄臺灣,選擇在大陸股市掛牌,身價暴增到300億臺幣以上。”郭臺銘對現場的股東如此表示。 消息一經發酵便引起諸多關注。接近富士康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過去兩年間,鴻海已成功地分拆出多項業務,今年年內至少還會有1家以上子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此外大陸的投資項目逐年增多,新材料、大數據以及電商商貿領域的公司也都將有可能成為被孵化的“小金雞”實現單獨上市。 2013年,鴻海宣布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并計劃減少對蘋果公司產品代工的依賴,以此幫助鴻海走出營收放緩的困境。 大陸業務上市猜想 雖然郭臺銘沒有在股東大會上詳細說明目前鴻海業務的分拆進展,但實際上分拆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從過去的分拆來看,鴻海精密旗下從事芯片封裝業務的訊芯科技已經于今年1月在臺灣證交所掛牌上市。此外,鴻海精密旗下生產工業PC的ODM子公司樺漢科技(Ennoconn),生產外殼和機器零部件的乙盛精密(Eson Precision),生產LED零部件的榮創能源科技(Advanced Optoelectronic),以及無線芯片封裝公司Shun Shin Technology等都已經登陸或者排隊登陸臺灣資本市場。 “我們在大陸也有養了很多公司……也排隊,這幾年也輪到我們了。我們有很多小的公司,有一些我們周邊單位的公司,也會分拆。在當地有營業額的公司,就在當地上市,就像我們半導體包裝的訊芯、工業計算機的樺漢,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成長非常好的。”鴻海方面在發給《第一財經日報》的郵件中如此寫道。 據了解,鴻海精密集團在大陸的業務主要是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從事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等3C產品的制造。資料顯示,富士康1988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投資,目前擁有上百萬員工,2014年進出口總額占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的3.5%。而隨著轉型加速,近年來富士康也在加大對大陸的投資力度。 去年3月底,鴻海對外公告在大陸新增九項投資方案,總投資達1.82億美元。從公告的主要營業項目來看,鴻海此次擬轉投資范圍,涵蓋手機、平板計算機及游戲機配件、電子零組件及軟件開發、多功能工業機器人、自動化類設備、伺服馬達、精密數控加工用高速超硬刀具、塑膠粒制品、金屬或金屬碳化物用射出模或壓縮模、精密零組件設計開發制造服務等。 在看似繁雜的投資案中,鴻海的主線依然只有三條。臺灣鴻海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專注于代工的基礎,尋找更多的大陸客戶,目前這部分已經有很大的進展;第二方面是深耕電子商務,把大數據營銷作為集團未來的發力點;第三方面是在4G等業務上開拓,把軟硬結合放在首位。 “在可能上市的大陸業務中,會集中在代工包括電商在內的大數據營銷以及新材料方面。”接近富士康的人士對記者表示,代工業務目前在香港以及臺灣均裝入了上市公司,而電商業務尚在起步階段,所以新材料業務上市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此前鴻海旗下天津富納源創公司的碳納米管科技已經是全球第一家將碳納米管商業化并將盈利的企業,并且在此前的分拆過程中,被郭臺銘特別安排在第一批分拆。”上述接近富士康的人士如是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天津富納源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生產的碳納米管觸控屏在成立不久后便月產規模過百萬,成功地為華為、酷派、中興等手機配套。而在去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8%。 郭臺銘曾經表示,鴻海碳納米管應用領域包括所有觸摸屏產品,公司在這方面已取得2000項專利,在NB觸控領域,2013年年底前將有新產品大量上市,不僅已有營收貢獻,到年底還可獲利。郭臺銘因此極為看好這一業務,認為未來還可以繼續分拆出5~10家上市公司。 鴻海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一些(分拆的公司)鴻海都持有一定的比例,對鴻海來講,一個航空母艦帶領一群戰斗艦,在大陸上規劃的這些,三五年后一定會有收成。 代工航母加速轉身 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一直奉行郭臺銘“獨裁為公”的鴻海正在加速分拆的速度。 郭臺銘希望以這種方式使集團從“航空母艦”變成“航空戰斗群”,進行海陸空聯合作戰。在分拆中,原來的事業群升級為12個次集團并獨立出一些子公司分別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大陸、美國進行上市,數量可達100家。 DIGITIMES內部報告稱,早在幾年前,郭臺銘就曾表示將通過分拆上市的方式,將鴻海富士康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并且在2011年的股東會中,強調將讓集團中“天上飛的、水上漂的、地下鉆的”都分別推上臺面,除了展現各自價值外,也可以進一步達到產業的高度整合。 但蘋果的好生意沒有加快巨頭轉型的腳步,這直接造成了2013年的股價重挫,鴻海在當年的股價大跌64.39%。 在兩年前的那次長達八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鞠躬向股東道歉,并宣布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減少對蘋果公司產品制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上。郭臺銘稱,鴻海計劃在三年后將整個企業分割為一些獨立的子公司,并希望以此實現收入的增長。 按照郭臺銘的規劃,未來鴻海的組織架構將不再以并購擴張為主,而是針對成熟的產品、產業或事業體,進行分家、分權、分立后,讓每個次集團均能健康成長,而不用受到鴻海低本益比的影響。在每一個次集團中,都將誕生一位總裁。同時,財務、專利等部分仍將由集團母公司控制。 而在鴻海的分拆計劃中,事業群升級為次集團,各事業群的最高領導者的最高職務也從集團副總裁上升為總裁,這也就意味著各次集團領導人將擁有更大的獨立決策權,郭臺銘的影響將被弱化。 業內人士分析,鴻海年營收超過千億美元,體量過于龐大,“航空母艦”式的集中管理缺乏效率,“航空戰斗群”的分散管理則更具針對性,也能夠激發各次集團的積極性,提高集團整體銷售額。而一家外資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更是直接指出,郭臺銘可能已經開始為自己引退后布陣,考慮逐步實現向集體領導體制的轉變。 確實,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成長為年營收達4兆新臺幣的國際代工巨頭,鴻海成立40年來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郭臺銘的“家長式”管理,業內人士評價稱,分拆也許是鴻海在成為“巨無霸”后最好的轉身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