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上海貝嶺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以下簡稱中國電子)將持有的上市公司26.45%的股權無償轉讓給全資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半導體),此次權益變動后,華大半導體將成為上海貝嶺的控股股東。 據了解,此次股權轉讓是配合中國電子搶抓國家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大歷史機遇,推進落實中國電子與上海市的戰略合作,整合集成電路板塊資源,調整企業結構和業務布局,加快中國電子集成電路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所實施的內部資產重組計劃。 華大半導體表示,公司作為中國電子集成電路業務的統一運營平臺,將加快推進產業整合,實現資源的集中和業務的協同發展,促進企業的專業化經營,提高盈利能力,推動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集成電路業務整合提速 華大半導體接手上海貝嶺之后,同業競爭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據了解,華大半導體控制的南京微盟電子有限公司主營業務電源管理電路的設計開發與銷售,與上海貝嶺部分業務存在相似,不排除存在同業競爭或潛在同業競爭關系。 對此,華大半導體承諾將不在上海貝嶺之外,直接或間接新增與上海貝嶺主營業務相同、相似并構成競爭關系的業務,并且凡是華大半導體獲得的與上海貝嶺主營業務相同、相似并構成競爭關系的商業機會或投資機會,該等商業機會均由上海貝嶺優先享有。另外,華大半導體還承諾,將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在最短的合理時間內 依據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的規定,消除同業競爭問題。 另一方面,上海貝嶺的業務調整也是擺在新的控股股東面前的一項工作。上海貝嶺定位于芯片設計企業,但其2014年報顯示,去年公司集成電路貿易實現營收1.5億元,占當年總營收的33.9%,而該項業務毛利率僅4.92%,遠低于同期集成電路產品的毛利率水平,對公司業績造成了較明顯的拖累。 中航證券在一份調研紀要中指出,集成電路貿易業務占比較高與公司芯片設計型企業的定位不符,預計成為未來最先剝離的業務。記者注意到,2013年的數據顯示,上海貝嶺約45%的營收來自于集成電路貿易,毛利率僅 3.22%,這一情況在2014年已經有所好轉。 事實上,即使在芯片業務中,上海貝嶺也存在調整的空間,其智能電表芯片(計量和 PLC)業務占據了較大的比重,但是智能電表的出貨量高峰期已經過去,并且相關芯片的集中度極其高,特別是 PLC 芯片領域)支撐公司高速發展的動力可能會不足。 中航證券認為,上海貝嶺現有業務尚處于中低端領域,毛利率顯著低于同類企業;其產品線向高端演進所依賴的方式除自身研發外還極有可能通過外部并購或內部的資產整合來完成。 H股資產或回歸A股 上海貝嶺的實際控制人中國電子主業包括集成電路與關鍵元器件、軟件與服務、專用整機及核心零部件、新型平板顯示、現代電子商貿與園區服務五大板塊。目前來看,這五大業務板塊中,除集成電路以外的其他業務板塊均不同程度實現了實質性的整合。 中航證券此前指出,在國資集團如大唐科技和清華控股等頻頻于集成電路板塊動作的當下,做為優先發展的主業板塊集成電路的整合只是時間問題,特別是在其他業務板塊已經基本梳理整合完畢的時點下,集成電路板塊的動作將隨之而來,深度和廣度可能會超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此前上海貝嶺將成為中國電子集成電路板塊唯一資本整合平臺的說法,中國電子總經理劉烈宏曾向媒體表示,“集成電路設計的核心資源是技術人員,目前集成電路業務板塊上市公司較多,其整合思路與生產資料占比較多的重型資產公司肯定有所區別,具體如何整合,目前集團層面還沒有定論。” 正如劉烈宏所言,集成電路業務板塊上市公司較多確實是橫亙在集團業務整合面前的一座大山,而中國電子在集團內部消除同業競爭的行動并未停止,上海貝嶺此前剝離RFID業務正是一個例子。根據中國電子的規劃,資產證券化的方向是一個板塊一個上市公司。 資料顯示,中國電子集成電路板塊的相關上市公司還包括國民技術、中電廣通、中國電子和華虹半導體等。 對于集成電路業務的發展,劉烈宏曾表示,“力爭在未來三年,在整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既做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本身,也做好產融結合壯大發展能力,使集成電路資產證券化率大幅增加。”目前,中國電子集成電路資產證券化水平僅20%左右。 記者注意到,中航證券在報告中還指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報告稱,集成電路企業在 A 股和H股市場上存在較大的估值差異,這一差異將導致H股資產的再融資能力削弱,特別是受半導體硅周期左右的估值邏輯和集成電路設計制造環節重資本投入的雙 重壓力下,適當將H股資產轉化成A股資產從中國電子集團層面會是有利而無害的策略。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