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4年以來,我國大舉收購油氣資源的勢頭開始讓位于指甲大小的芯片。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這與芯片的重要性以及我國芯片產業的尷尬現狀關系密切。目前全球芯片產業周期性低迷,國家利好政策頻出,我國芯片產業迎來騰飛的重要機遇,但仍需應對稅收、國際巨頭圍剿等多重挑戰。 2014年以來,我國收購海外芯片企業的步伐加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收購海外油氣資源驟減,我國2014年能源資產收購規模已降至94億美元,為2008年以來最低值。 彭博社數據顯示,過去18個月來,中資企業已斥資近50億美元參與5項與芯片產業有關的重大收購活動,且大都獲得政府融資,超過2005年至2012年間總和的60倍。 芯片被喻為“工業糧食”,然而我國芯片產業現狀卻非常尷尬。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生產了全球近八成的手機,但只有不到3%的手機芯片是國產的。 業內人士認為,推動此輪芯片產業海外并購浪潮的主要因素,在于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包括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8項推進措施,扶持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10月,工信部宣布1200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 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說,目前全球芯片產業處于周期性低迷期,去年全球超過百家芯片工廠被迫關閉,而東亞地區則有60多家芯片工廠開工。亞洲市場的強勁需求令其在芯片制造商心中占據重要地位,全球芯片產業的重心再次向亞洲轉移,而中國又是亞洲市場的重點。“過去30年間,該產業為了擺脫周期性低迷的每一次調整都給亞洲帶來機遇。日本、韓國等都因此實現了產業騰飛,如今這個機會擺在中國面前。” 目前,我國芯片產業仍面臨稅收、國際巨頭圍剿等挑戰。“目前國家的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但長遠來看,企業還很需要稅收方面的優惠和支持。”國內芯片設計企業展訊通信CEO李力游告訴記者,國內芯片企業需要繳納10%的所得稅和5%的營業稅,而海外競爭對手稅收負擔遠低于國內企業,國內企業難以與對手抗衡。 更為嚴峻的是,國際巨頭利用其市場優勢地位對國內企業的打壓和圍剿。廣州一家芯片企業的負責人說,由于客戶是共同的,一些行業巨頭往往利用自己在芯片市場的壟斷地位要挾客戶。另外,近幾年外企對我國剛剛冒尖、又有自主技術的企業兼并收購十分普遍。 重慶郵電大學通信信息學院教授彭大芹表示,中國正在加快收購海外有實力的芯片企業,建議力度不斷加大,同時加強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與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