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企業還在亂干快上的時候,外資企業借助自身優勢,迅速分切著機器人這塊誘人蛋糕。 目前,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并稱為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這些巨頭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且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 據了解,在中國機器人市場上,ABB中國公司持續發力,已經推出10款產品,并在近期與眾業達(002441.SZ)簽署框架協議,攜手分享工業4.0的中國蛋糕,后者是工業電氣產品的專業分銷商。“現在,90%以上的機器人型號和90%以上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機器人都實現了本土化生產。”ABB機器人部中國區負責人李剛曾表示。 日本安川電機和德國庫卡機器人同樣沒有停下,均在進一步擴張其在中國的產能。 1月15日,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從2010年前后切實啟動,與日本相比啟動慢了差不多30年,這種情況下,中國還是一個增量的市場,國際環境又是一種存量的市場,幾乎所有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在涌入中國。 “這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是很不利的,因為這些都是巨無霸的企業,我們這邊還都是‘小帆船’,即便起步比較早的新松,跟國外比,也強不到哪兒去。” 徐方認為,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起來了,但并沒有給中國企業足夠的成長時間。 來自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新松、廣州數控等四大中國機器人廠商,僅占據中國市場5%的份額,這與外資巨頭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相去甚遠。 “我們的研討會開過很多,但等于給人家做廣告了,‘四大家族’一直悶聲掙大錢。真正的國內企業占了多少市場?有市場也滿足不了,無論產能、應用經驗還是品牌知名度。”徐方說。 曾經與安川電機交流過的蘇崇德告訴本報記者,“安川眼中的中國四大機器人廠商,像新松就是一家系統集成商,廣州數控好一些,但仍有5年左右的差距。” 蘇崇德此曾將六軸的并聯機器人帶到展覽會上,一下子引來了二十多張訂單,但對方老板想的是,一年能收回成本馬上就干,兩年能收回成本要想一想再定,如是三年的話直接招呼走人。“結果訂單全泡湯了,因為缺少應用工程設計,國內沒有產線的技術儲備。” 現在,剛退休沒多久的蘇崇德,已經著手于機器人技術配套應用領域的開發,希望能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 中國傳動網總經理馮晉中介紹,工業機器人單體的競爭主要集中在集成應用、主機成本和可靠性三方面,外資廠商技術保持領先,且規模化生產,一直保持絕對成本優勢,現階段國內機器人主要的技術瓶頸是核心技術與國際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核心技術如果通過進口來解決,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成本升高,最終使得自身產品缺乏競爭力。 以新松為例,根據徐方的介紹,該公司與國外的差距,還是樣本案例太少,一般國外四巨頭基本有20萬個機器人應用,新松自動化這么多年不到1萬個的應用,“現在從性能指標上的檢測來看,比如我們能做到2萬小時,國外指標能做到5萬到8萬小時,這種差距必須通過增大產量,才有可能消除”。 供職于一家國外機器人公司的宋姓經理認為,國外企業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系統別出事,或者出了問題能馬上解決。但這些企業未必給中國企業試錯的機會。 而中國市場目前對國產品牌的不寬容,更是放大了這種差距。 “大的國外廠商一般沒什么問題,就算它有錯,你也會認為是自己沒用好,如果是國內企業,就認為是自己的東西不行。”該經理說。 他舉例,國內外的差距體現在細節上,比如你用西門子的驅動器,出故障了,它的規范書詳細到一定讓你找到個原因是你錯了,因為它的前面30多頁都是注意事項,而國內的產品手冊就很薄了,出問題后很容易陷入被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