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停牌兩個半月的長電科技終于在1月13日晚間披露了一整套“豪華”跨國收購方案。 收購報告書顯示,長電科技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芯電半導體)斥資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34億元)收購設立在新加坡并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星科金朋。 為了促成這次收購,長電科技專門成立了長電新科,長電新科以本次收購為目的成立了長電新朋。在長電新科層面,長電科技、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分別出資2.6 億美元等額人民幣、1.5億美元等額人民幣、1億美元等額人民幣;在長電新朋層面,長電新科、產業基金分別出資5.1億美元等額人民幣、0.1億美元等額人民幣。此外,產業基金還將向長電新朋提供股東貸款1.4億美元等額人民幣,該部分股東貸款可根據約定進行轉股。 也就是說,長電科技只花了2.6億美元達成了一場7.8億美元的海外收購,這是一場典型的杠桿收購,主要得益于產業基金的“慷慨解囊”。尤為引人注意的是,這不僅是產業基金成立以來首次落地項目,更是首次扶持民營企業進行海外收購。 產業基金首落地 近年國家層面對集成電路產業十分重視,連番出臺了多項政策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2014年6月,工信部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下稱《綱要》);同年9月,產業基金正式成立。 2014年10月,工信部官微披露了產業基金成立的消息,并表示“設立產業基金是貫徹《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大風險高的產業特征、破解集成電路產業融資瓶頸、創新產業投資體制機制的積極探索”。 “產業基金掛牌成立是去年12月份,我們這場收購就是他們首次落地項目。”長電科技一位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次雖然我們做了收購標的的控股股東,但是產業基金是花錢最多的。 另據上述高管透露,產業基金一期規模高達1300億元。除了在海外收購的資金合作,還會有更長遠的戰略合作。 產業基金無疑是長電科技本次海外收購中的“大金主”。那么,產業基金背后的金主又是誰呢? 工商資料顯示,產業基金成立日期為2014年9月26日,核準日期為同年12月17日。注冊資本為987.2億元,經營范圍為股權投資、投資咨詢;項目投資及資產管理;企業管理咨詢。 目前,產業基金共有8位股東,分別是國開金融有限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華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芯投資)、北京紫光通信科技集團、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其中,華芯投資受基金公司委托,負責項目的遴選、投資和退出等投資業務管理工作。 除了長電科技,產業基金還向國內芯片設備制造商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投資了4.8億元。 再看支持長電科技海外收購的另外一個金主——芯電半導體。其成立于2009年3月,為香港上市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國際)間接持有的全資子公司,而大唐電信科技產業控股有限公司為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標的資產原屬淡馬錫 公開資料顯示,星科金朋的實際控制人是國際知名的淡馬錫,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持有。收購報告書披露,星科金朋主要從事半導體芯片委外封裝及測試業務,擁有4個制造測試中心和兩個研發中心,同時在美國、韓國、日本、中國上海、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擁有銷售團隊。 從全球封測行業排序看,星科金朋和長電科技原本分列第四和第六。中投證券分析師李超指出,“長電科技并購星科金朋后,擁有先進封裝技術和歐美客戶等協同優勢,將躋身全球前三。” 從財務指標看,2013年,星科金朋的收入為98.27億元,是長電科技的1.93倍;2013年末,星科金朋的總資產為143.94億元,是長電科技的1.9倍。不過,2013年、2014年前三季度,星科金朋虧損額分別為4749萬美元和2528萬美元。 “星科金朋之所以出現虧損,主要原因是產能利用率不足及經營成本較高;同時搬廠等事件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收購報告書披露稱。 上述高管看來,星科金鵬的經營機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反應機制太慢、經營能力不足等。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收購一家盈利的公司,要花很大的代價。另外,公司也比較看重星科金朋的技術和市場。后續會對其進行整合,改善這種虧損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外收購中,星科金朋的臺灣子公司被剝離。主要原因是臺灣地區對于陸資企業投資臺灣半導體相關行業企業有一定的政策限制。為避免對整場收購有影響,長電科技與星科金朋決定對臺灣子公司進行重組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