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討論中,特別是在與標準有關的討論中,物聯網(IoT)好像是被看成是一種單一的技術。 但在物聯網中一個角色會有很多標準和技術競逐的一個原因是,單一一種方法無法適用所有的使用情況。針對物聯網系統的設計,至少有三種主要的架構,每一種又會各自對設備的設計帶來不同的要求和限制。 在最近讀過一份名為"Enabling IoT"的白皮書后,關于此一主題,我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想法。在這份白皮書中,作者Jon Collins將現今所看到的很多物聯網設計妥善地區分為三個主要架構:樞紐和輻射型(hub-and-spoke)、前負載(front-loaded)和智能客戶端(smart client)。 當物聯網設備是一種化繁為簡而資源少的(瘦客戶端(thin client))設計時,樞紐和輻射型模式就會在此時用到,這種資源少的設計會連到集線器或網絡網關,最終再連接到互聯網。集線器/網絡網關要處理與網絡安全有關的計算密集型任務、數據的預處理及所有要連通到廣域網和應用服務相關的協議。集線器/網絡網關還會依據網絡的指令及本地數據的響應來處理其本地網絡中各別裝置的配置和管理。 前負載物聯網設計所使用設備的能力會比樞紐和輻射型架構中的瘦客戶端設計來得好。這些設備可以更強大的處理器和無線電來處理其本身的廣域網接口和數據預處理。它們可以個別的身份為了報告和控制而經常與網絡溝通,無論是直接或經由局域網絡路由器而與網絡溝通,這里的局域網絡路由器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簡單的中繼點,而不是一個控制中心。 智能客戶端的設計則進一步發展。 它們是相對比較自主獨立的設備,這些設備可在本地處理自己的數據,并依據這些數據產生行動。 它們也能夠交換信息,并在其本地網絡內行使點對點控制。在發送數據以便進行更深入分析時,它們用的主要是自己的廣域網連接能力。 這些不同架構的需求和挑戰各自不同。 在樞紐和輻射型模式中,這種設備設計的目標通常是降低成本和功率消耗,而智能型客戶端的設計則可能是要對知覺的輸入(sensory input)有實時的響應。因此, 適合這種設計的選擇和標準,對另一種可能是完全不適用的。 但在關于物聯網的設計和標準討論中,我已經很少聽到會以所討論到的架構作為開場的。如果彼此相互競爭替代解決方案的支持者都在想著不同的架構,則WiFi 、Zigbee 、CoAP、MQTT 、XMPP各標準間的爭議則是完全沒有生產性的。所以當我們要展開這樣的討論時,讓我們先聲明我們正在考慮的是那一種物聯網系統架構,然后我們才能達成對解決方案的共識。 來源于:EDN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