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前兩天發(fā)布了新款全幅微單α7 II,最大的亮點就是內置了五軸防抖系統(tǒng),官方稱最高可提供4.5級快門速度補償,“五軸防抖”聽起來如此黑科技的技術究竟為何物?光學防抖拍照時又能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呢?本期機智堂就來和大家聊聊。 說起器材的“防抖”功能,其實就是利用電子或者物理的方式來抵消拍攝時手或者被攝物體的位移。俗話說“拍的好不如拍的到”,一張照片能看的最基本前提就是“不糊”。 ![]() 早期的家用數(shù)碼相機主要采用“電子防抖”,是通過提高相機感光度或者通過像素補償?shù)冗\算方式實現(xiàn),優(yōu)點是成本低(內部軟體調整即可做到),但缺點也非常明顯:由于計算的誤差經常會出現(xiàn)較明顯的涂抹情況,提高感光度更是影響畫質。 隨后“光學防抖”技術逐漸普及,與“電子防抖”先比“光學防抖”是通過物理的方式改變光路,又分為鏡頭防抖和傳感器防抖,鏡頭防抖是通過鏡頭里的陀螺儀檢測到位移,然后把檢測到的信號傳到相機處理器,計算要補償?shù)囊苿恿浚偻ㄟ^補償鏡片組根據(jù)鏡頭抖動方向及距離加以補償。傳感器防抖是把傳感器放置在一個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的支架上,當傳感器檢測到抖動后,就會把抖動的方向速度和移動量參數(shù)傳統(tǒng)處理器計標出足以抵消抖動的傳感器移動量最后通過移動傳感器以減輕抖動對圖像的影響。哈哈,看到這估計很多網(wǎng)友已經暈了,這也就是問題所在,這樣的結構會讓鏡頭和機身設計更復雜、成本更高、體積也更大些(你總得給人家留出點空間抖動起來啊)。 五軸防抖則更加先進,在以往仰俯搖擺防抖、左右搖擺防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水平位移防抖、垂直位移防抖和旋轉(滾動)防抖,在長焦拍攝、微距特寫以及長時間曝光時更加有效。 機智堂:聊聊防止照片“糊”掉的防抖技術 五軸防抖示意圖(藍色修正使用長焦鏡頭時搖擺抖動,紅色修正使用微距鏡頭時的位移抖動,橙色修正夜景和視頻時的旋轉抖動) 如今光學防抖在數(shù)碼相機領域里已經基本普及了,咳咳,當然除了某些神器……而且很多主打拍照功能的手機也紛紛加入了光學防抖功能,其實增加防抖功能不單單可以解決“照片拍糊”這事,對于相機(手機)來說,也能從側面提升畫質,這層意義很多朋友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其實尤其是對沒法手動控制拍攝參數(shù)的手機來說,廠商都會預設一個傾向性的快門、感光度、光圈的曝光組合,如果拍攝同一場景,尤其是暗光環(huán)境,如果有了光學防抖功能,在更慢的快門速度下也可以保證清晰,那么廠商就可以使用一個相對更低的感光度,這對于搭載小尺寸傳感器的相機和手機來說,對畫質的改善效果是非常大的。 所以這不連一直保持800萬像素不升級的大蘋果,也在iPhone 6 Plus上順應潮流的加了光學防抖功能來改善畫質嘛,可見蘋果也覺得防抖比像素更重要。不過問題又來了:在“傻大黑粗”的相機里增加防抖結構對外觀的影響還沒那么大,但對于“一寸薄一寸強”的手機來說,帶有光學防抖的手機攝像頭通常會凸出來一塊,影響整體美觀,性能也可能會因為過于狹窄的空間受到影響(比如不小心卡住了,哈哈),同時手機價格也會增加。 究竟是花費高成本來享受技術升級帶來的便捷,還是發(fā)奮圖強練就“鐵手功”,騷年們,你會如何選擇呢? 最后做一個小調查吧,大家手持拍照片時,保證畫面不抖快門速度最慢可以達到多少? 來源:新浪數(shù)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