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HS 顧文軍 引言:“做空中國金融”成了西方“利益一致”的話題,并且在國內引起了廣泛討論,然而與“做空中國金融”相比,目前新興起的“做空中國產業”以及律所、金融、產業等“聯盟做空”卻討論甚少,而這背后深層次的含義更是“細思恐極”,這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而該如何應對更是需要引起我們的探討和努力。 上周和幾個臺灣金融和產業的大佬交流最近中國半導體公司的私有化動態,當我從資本市場、信息安全和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等角度闡述完為何要私有化之后,幾位大佬卻一致認為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展訊通訊、瀾起科技等公司私有化也是一種被“做空”之后的后發制人之舉。這些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往往正處在企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段,管理團隊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研發和經營,而他們的對手---華爾街做空機構背后則是一個由律師事物所、產業巨頭和對沖基金聯合的巨大利益團體,并和美國圍堵、牽制中國策略相呼應。所以應對這樣的“做空”非常耗時費力,并需要投入高昂的費用,對迅猛發展的中國企業來說與其將主要精力用在和這些“做空聯盟”上糾纏,不如趁早下市,好將主要精力用在企業本身的發展上。 但我說被做空的企業完全可以找美國的律師事務所來積極應對,起訴對方,用法律的手段“以牙還牙”。另外一個朋友長嘆一聲,告訴了我最近臺灣政府和業界在應對做空時遇到的煩惱與挫折。想必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做空機構Glaucus Research Group California LLC 4月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做空在臺北上市的大陸公司亞洲塑膠再生資源控股有限公司,此舉不僅讓亞塑股價大跌,還導致臺灣股市劇烈波動。臺灣政府面對“做空”立馬出擊:5月13日臺灣金融監管部門已向檢方對Glaucus提出正式指控,原因是該做空機構稱一家臺北上市公司的財報中含不實內容。預計Glaucus將面臨刑事和民事訴訟。 然而最新消息是當臺灣金管會起訴美國做空機構時,卻沒有任何一家美國的律師事務所愿意擔任臺灣金管會的訴訟代理!當我目瞪口呆之際,讓我更震驚的新聞隨之而來,另一業界大佬告訴我:如果再去深思“做空”的背后,就會發現做空機構不僅可以從中謀求巨大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被做空的企業對業務發展無暇顧及,整日奔波于法律訴訟中,哪怕最后你勝訴了,也會耗掉企業的寶貴時間和有限的資源,而讓國際競爭對手從中勝出,中國企業敗下陣來,進而達到 “做空”背后圍堵、遏制中國的政治目的。這實在是 “一石二鳥”的高招!朋友順便說為何中國被做空的公司,比如展訊通訊、瀾起科技、360和新東方等都是每個領域里面中國企業的佼佼者,這就是“槍打出頭鳥”的道理。產業的競爭時不我待,機會稍縱即逝!這些企業哪有精力和資源去和這些“做空聯盟”糾纏在耗時耗人耗資源的“持久戰”中?!“惹不起,躲得起”,所以私有化其實更是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發展自己的“后發”之舉! 高人指點,茅塞頓開!國際“做空”機構做空中國的手法已經從做空金融到做空產業轉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是做空中國公司,其實是做空中國產業;并且做空的推動者也由渾水等做空機構“單槍匹馬”轉變成對沖基金、律師事務所、國際產業公司等“利益聯盟”的“組團做空”!而做空機構不過是這條產業 鏈上的“馬前卒”。 細思恐極!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這些做空機構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到如此地步:看似輕輕一擊,利益獲益,卻順手牽羊地打擊了中國企業,危及了中國產業,影響力中國經濟。最后你去應訴,卻發現那些以“道德和公平”為“主旨”的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卻“閉門不見”,其實人家在“悶聲發大財”呢。 “做空中國金融”成了西方“利益一致”的話題,并且在國內引起了廣泛討論, 然而與“做空中國金融”相比,目前新興起的“做空中國產業”以及律所、金融、產業等“聯盟做空”卻討論甚少,而這背后深層次的含義更是“細思恐極”,這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如果不搗毀背后的惡意做空團伙,市場將因之受到更多的干擾,甚至危及中國經濟和經濟健康的生態。這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