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廉價的便攜式微芯片檢測技術,可用于1型糖尿病的診斷,有望改善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護理,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7月13日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研究人員在2014年7月13日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描述了這種診斷方法,這種方法采用納米技術,在醫院設置外檢測1型糖尿病。這種手持式微芯片可區別兩種主要形式的糖尿病——1型和2型糖尿病,它們都以高血糖為特征,但是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直到現在,要對這兩種糖尿病做出區別,需要一個緩慢而昂貴的測試,而且只有在復雜的醫療保健設施才能實現。 兒科內分泌學助理教授Brian Feldman博士是本文的資深作者,也是斯坦福大學Lucile Packard兒童醫院的兒科內分泌學家,他指出:“用這種新的檢測方法,我們希望不僅能夠更有效和更廣泛地診斷糖尿病,而且也能夠更好地了解糖尿病——自然史和新療法如何影響人體。” 1型糖尿病(T1D)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T2D)則起因于胰島素抗性和β細胞功能障礙。以前,這兩種疾病的發病很容易辨認,1型糖尿病幾乎只在兒童中被診斷,而2型糖尿病幾乎總是發生在中年、超重的成年人中。因為這個區別很明顯,因此,研究人員通常認為沒必要對糖尿病的類型進行實驗室確認,而且往往因為檢測的費用和難度而避免進行確認。現在,由于兒童肥胖的流行,大約四分之一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兒童。而且,原因不明,越來越多的新診斷1型糖尿病患者為成年人。1型糖尿病的延誤診斷會導致嚴重的疾病或死亡,因此對1型糖尿病的快速診斷,對于新興療法的療效至關重要。 1型糖尿病是由不適當的免疫系統對健康組織的攻擊而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患者的身體停止制造胰島素(在糖加工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一種激素)。這種疾病開始時,一個人自身的抗體會攻擊胰腺中的胰島素產生細胞。自身抗體存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中,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沒有,診斷測試就是利用這一點來區分他們。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1型糖尿病的快速檢測和積極新療法,可使患者長期受益,可能阻止對胰腺的自身免疫攻擊,并保持身體一些制造胰島素的能力。 老的、緩慢的檢測方法,利用放射性材料檢測自身抗體,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只能由訓練有素的實驗室人員完成,每名患者需要花費幾百美元。相反,該微芯片沒有任何放射性,可在幾分鐘之內產生結果,只需最少的培訓就可以使用。每個芯片,預計成本約20美元,可用于超過15次的檢測。與老的檢測方法相比,該芯片所使用的血容量也更小;不需要實驗室抽血,可用手指采血。 該微芯片依賴一種基于熒光的方法來檢測抗體。研究小組的創新之處在于,形成每個芯片底座的玻璃板,覆蓋有大量納米粒大小的黃金“島”,這加劇了熒光信號,使抗體檢測更加可靠。研究人員利用來自新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血樣,驗證了這種檢測方法。兩組受試者的血液分別進行了老的檢測方法和芯片檢測方法。 除了新的糖尿病患者之外,有1型糖尿病發展風險的人,例如患者的近親屬,也可以從這種檢測方法受益,因為它能讓醫生在這些人表現出癥狀之前,迅速而廉價地跟蹤他們的自身抗體水平。因為這種方法很便宜,所以也允許在一個大的群體中首次進行糖尿病自身抗體的廣泛篩查。 Feldman稱:“自身抗體真的是一個水晶球。即使你還沒有得糖尿病,但是,如果你血液中有一個糖尿病相關的自身抗體,你就有重大風險;具有多種自身抗體的話,風險就超過90%。” 1型糖尿病患者Scott Gualdoni和他9歲的女兒Mia,對這項新的診斷檢測技術感到興奮。Gualdoni在2011年41歲的時候被診斷為糖尿病。因為他的年齡,他的初級護理醫師開始把他當2型糖尿病治療,而沒有進行自身抗體檢測。 幾個月后,Gualdoni要求醫生給他做一個抗體檢測。他說:“我只是覺得有些不對勁。”他的懷疑被證實了:他患的是1型糖尿病。 他說:“醫生可能不會認為成年人會患上遲發性1型糖尿病。我成了漏網之魚。”他渴望看到微芯片測試的應用,因為在醫生的辦公室,使用這種廉價的手持式檢測技術,可以糾正他幾個月不正確的治療方法。他說:“如果你不正確地治療疾病,你真的就是在損害你的身體。” 這種檢測技術也對Mia帶來希望,在參加TrialNet(一項全國范圍的研究,跟蹤與1型糖尿病相關的親屬,監控他們的風險)時,她的血液中被發現含有5種糖尿病自身抗體。 Feldman說:“這種新技術,有很大的潛力在患病之前發現有風險的人,并通過較早開始治療,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但是老的檢測方法,因為非常的昂貴和耗時,對這一切望而卻步。” 斯坦福大學和研究人員已經申請微芯片的專利,研究人員也正在啟動一個創業公司,幫助獲得FDA批準的方法,并將其推向市場,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上其他地區。Feldman表示:“我希望這項技術能滿足全球的需要。” 來源:生物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