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如晨 5年前,在上海,在與宏碁前董事長王振堂、宏碁前CEO蘭奇的對話中,我用了兩個詞,就是“IBM化”、“蘋果化”。 就是問他們,宏碁是走IBM還是蘋果的道路。因為當時宏碁的PC業務有些被動了。 之所以提出這兩個詞,主要是看到當時產業里兩種趨勢: 一是惠普、戴爾等公司加速走向IT服務,開始強化巨額收購,它們的面孔越來越像IBM; 二是更多公司搶入消費電子,構建所謂平臺,面孔越來越像蘋果。有的公司,比如聯想一度喊出,自己瞄準的對手只有蘋果。 當時,兩種趨勢確實十分分明。那可真是一個言必稱蘋果的時間哦。記得報紙版面、門戶網版面,幾乎每天都堆積著蘋果的新聞。 現在看來,這只是產業分工在一個階段的體現,兩頭都有點狂熱了,尤其是消費端。應該說,它迎合了全球3G爆發,以及寬帶等基礎設施的普及與優化。 再回轉到現在,IBM與蘋果攜手。我覺得,時間又輪回了,那種固守一端、分工過于細密的市場,在一個融合的ICT或TMT時代,已經不太適應了。 IBM固然有強大的后臺服務能力,但是它已經很難觸摸到消費者。當初它拋別PC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徹底遠離消費端,尤其是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很難真正打通大數據服務,你有再多行業方案,如果不對接終端,你的營銷、品牌所能觸及的區域,就會受到限制。 蘋果則是另一方面。它雖然創造了巨大的流量,當年一部iphone3出來,流量幾乎占據美國移動互聯網流量的1/3,但是,當消費端市場飽和,尤其是高端市場飽和后,蘋果的模式就很難再有突破。當然它可以相關多元化,水平擴張,進入各種智能終端,尤其是所謂智能穿戴等,但這類產品,屬于更為細分的領域,總量也許會很可觀,但是單品不太可能超越智能手機。 蘋果急需在智能家居或曰智慧家庭,以及更廣一些的智慧領域有所滲透,將自己在消費端強大的優勢嫁接在那些與個人、家庭、民生關聯緊密的行業。 你當然可以看得出,IBM與蘋果是兩個分立的領域里,最強大的巨頭,它們的互補性最強。 這種信號,其實是一種產業融合的信號。市場開始走出分工過密的階段,走向系統整合階段。那種既能接觸到消費者,又擁有強大基礎設施的企業,又有了新的拓展空間。過往涇渭分明的B端與C端,已經開始融合。 其實,這種融合,在單一的企業身上,也已經有所體現。巨頭英特爾定義產品的策略里,已經傳遞了這種信號。 過去我們稱那種垂直整合的一體模式為IDM。曾幾何時,它被視為臃腫的、無效的、官僚的象征。因為,技術與應用的創新,尤其是摩爾定律在整個產業、商業領域的普適化趨勢,促使產業鏈走向細密。 如今,摩爾定律由于已近物理世界的極限,開始演變為普適的經濟規律,分散的產業鏈,過度的產業分工,開始有了集成化趨勢。 當然,每一種新的趨勢都誕生在舊的產業里,同時也會為自身埋下被顛覆的元素,成為自身的掘墓人。 這也讓我再度想到了碎片化與大數據。前者就是一個分工細密以致過度的世界,后者就是一個價值重建、將碎片系統化的過程。它們是一只硬幣的兩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