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半導體行業,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Fabless)中的龍頭企業的重組陷入了迷途。在一家投資公司的倡導下,中國國內第二大和第三大無生產線設計公司的經營整合于2013年底幾乎被確定,但由于另一家投資公司也參與競爭,使得整合計劃至今懸而未決。參與競爭的2家投資公司均為國有企業,從中也反映了在中國由政府主導的產業振興的困難之處。 國有投資公司間的爭奪 上海市政府下屬的投資公司、上海浦東科技投資公司(以下簡稱:浦東科技)于5月中旬發出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擁有充足的資金,中國銀行為其提供了融資額度。此舉是為了反駁銳迪科微電子(RDA Microelectronics)之前發出的拒絕浦東科技收購的聲明。銳迪科是專注于半導體芯片開發和銷售的無生產線設計公司,在國內相關行業排名第三。 浦東科技表明收購銳迪科的意向是在2013年9月下旬。同年11月,浦東科技從國家發改委獲得了啟動收購談判的認可。但經過10個月談判,收購仍然沒有眉目。這是因為清華大學旗下的投資公司紫光集團提出以更高價格進行收購,相關方面的利害關系出現糾葛。 對于相關行業的重組,一直在描繪更大藍圖的是紫光集團。2013年夏季,紫光提議收購在半導體無生產線設計企業中排名國內第二位的展訊通信,并于同年底完成了收購程序。展訊作為向美國非營利機構謀智基金會(Mozilla Foundation)策劃的25美元廉價智能手機供應MPU(微處理器)的廠商,最近知名度正在提高。 紫光還力爭收購銳迪科。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曾表示,如果將銳迪科與展訊的優勢結合起來,將對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勢力格局產生影響。紫光提出以總額9億1000萬美元收購銳迪科,高于后來提出收購意向的浦東科技。銳迪科的最大股東支持由紫光進行收購,甚至采取了解除持反對意見的董事長的職務的激烈手段,但由于當局的審批等原因,經營整合的構想遭遇了挫折。 紫光和浦東科技均將目光瞄準半導體無晶圓廠設計企業,在投資判斷上符合情理。在世界半導體產業,自2000年前后起,就不斷形成無晶圓廠設計模式和專注于受托生產的代工企業的分工。據美國調查公司IC Insights統計,在半導體的全球銷售額中,無生產線設計企業的銷售額在2013年占到了29.2%,比2000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以上。 中國最大的半導體無晶圓廠設計企業是華為技術旗下的深圳市海思半導體公司。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海思2013財年(截至2013年12月)的銷售額在130億元以上,已經超過中國最大半導體廠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公司(SMIC)。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增長重點也已轉向無晶圓廠設計模式。 政府主導的重組框架迎來極限? 另一方面,紫光與浦東科技競相收購銳迪科的背景是中國政府開始著手振興半導體產業。從2013年夏季開始振興政策的出臺時機愈發成熟,國務院于6月24日發布了爭取到2015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幅超過20%的中長期計劃。還提出設立名為“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的公共基金,面向半導體企業進行投資。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相當于所有工業產品大腦的半導體對進口的依賴度卻一直居高不下。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半導體的國產比重為38.3%。美國調查公司IHS Isuppli的分析師顧文軍表示,除去海外廠商在中國工廠的產量,國產半導體所占比重不到20%。出臺振興政策正·是了為了打破這種現狀。 從一系列的動作可以看到的形勢是,由于預測旨在實現產業高度化的政府將設立公共基金,國有投資公司希望事先“準備”好半導體無晶圓廠設計企業,用來獲得投資。問題是在這一框架下半導體產業能否真正實現壯大。必須具備創新力和技術實力的半導體無晶圓廠設計企業是在人才和資金自由流通的美國硅谷誕生壯大的業務模式。 在全球范圍內,政府相關資金投資半導體產業的事例隨處可見,但是只有在集成電路的細微加工等制造技術的開發方面取得了成功。展訊通信與銳迪科的整合構想因國有投資公司之間的爭奪而耽擱了近1年時間。即使判斷政府主導的半導體產業重組框架已經迎來極限也并不能說是毫無根據。 據銳迪科的相關人士透露,預計收購問題將在8月上旬得出結果。不知中國最終是否能誕生出一個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無生產線設計企業。從中或許可以預測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未來。 來源:日經中文網 |